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文化产业大视野:投资热源于对电影业的乐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截至8月8日,《唐山大地震》票房已实现既定目标5.1亿元,正朝着更高纪录冲击。持续的观影热潮、日益刷新的票房奇迹无疑将国产电影市场带入一个新境界——国产电影票房将在去年跨越式增长之后,今年将再次呈现“井喷”式增长;市场也由此预测,中国又将掀起新一轮电影投资热潮。驶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中国电影产业不免受到这样的拷问:电影投资过热了吗?

  

  投资热潮源于乐观,促进繁荣

  

  传统的地产企业万达集团近年来不仅建设影院,还积极投资拍电影;某院线公司今年首次投资拍电影即收获1.2亿元的票房;在电视行业打拼多年的投资者也把眼光投到了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调整期,突出表现在更多非产业、非专业资金投入到电影拍摄和制作中。”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对记者说,这些钱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各有所图:有政府的、有企业的;有玩票的,也有试水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热议的原本投资炒房的、开矿的、卖药的钱……很多时候看一部片子是电影公司投拍的,但背后出资的却另有其人。”

  

  “拍电影”的热情高涨自然是瞄准了“看电影”市场的兴旺。从2003年的10亿元起步,中国电影票房8年内年增幅超过35%;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8.4亿元,全年有望超百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国家。

  

  中国电影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认为,热钱涌入电影业是一种必然。一方面,银根宽松,社会上流动性过剩,民间资本又苦于难觅出口;另一方面,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各地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支持力度较大;加之中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市场对电影业未来的规模和潜力抱有非常乐观的预期,使电影业成为很多“外行人”眼中掘金的热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包括传媒资本、其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力量纷纷进军电影业,带来了传统影视公司所缺乏的融资、风险控制、市场分析等经营管理经验,在推动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颇具实力的领军企业:

  

  做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后,凭借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点片,实现了制片板块大规模的盈利,创造了符合中影国家队身份的“金身”形象。目前中影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进一步加强融资能力,改善治理结构。

  

  产业链经营是电影产业规避风险、实现盈利最重要的手段。依靠强大的产业链,上影集团从6年前“等米下锅”的亏损企业,跃升至如今年收入高达15亿元的电影“航母”。

  

  相比之下,民营公司华谊兄弟的光芒毫不逊色,其在投融资方面的创新先行,为处于产业化初期、饱受资金之困的同行树立了标杆,更重要的是,华谊的上市进一步推进了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使资本的力量在电影业得以更深地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