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双转型”模式构建珠海香洲经济发展新蓝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1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在昨天召开的香洲区委七届八次全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香洲区委书记尤镇城提出,作为珠海经济特区所在地和核心城区,香洲区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管理“双转型”,全面推动香洲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尤镇城在全会报告中指出,推进“双转型”是省、市赋予香洲区新的历史使命,是香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香洲的必然选择,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刚刚胜利闭幕的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实现在珠三角地区“人均首位、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对香洲加快“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香洲区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以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建设文化强区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双转型”,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核心城区。

     经济转型升级写华章

     香洲区委全会提出“三个70%”发展目标

     在昨天召开的中共珠海市香洲区委七届八次全会上,该区提出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并提出 “三个70%”的目标,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0%以上。

     尤镇城在全会报告中分析,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后,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是对服务产品产生更大的需求。因此,经济增长也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

     “2009年香洲区GDP已达663.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98%,人均GDP达1.13万美元,这意味着香洲区已进入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已成为拉动香洲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香洲的前山,目前拥有国内单体最大的装饰材料、家居用品体验式购物消费中心,“世邦家居世界”4号厅,有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场内集聚了600多个国内外建材家居用品的知名品牌,创新了销售结账、场内管理、品质服务、企划营销、物流配送“五个统一”模式,是香洲区产业升级的成功范例之一。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此类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香洲服务”品牌,是香洲区经济转型之路的优先选择。

     尤镇城表示,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该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坚持以政策为先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鼓励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发展等办法,设立1.5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和1000万元区级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安排科技三项经费3000万元,重点向研发、设计等领域倾斜,积极协助73家企业获得省、市政策扶持资金3896万元。同时,香洲区强化对新型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招商。在2009年引进387个服务业项目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引进了16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占引进项目总数的93.1%。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香洲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71亿元,同比增长14.1%,是2008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4.88亿元,同比增长9.4%,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5.3%;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37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7%,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37:44.23:55.40。

     此外,香洲积极促进园区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集聚辐射效应。上半年南屏科技工业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7.55亿元,同比增长24.3%,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洪湾、前山商贸物流中心加快转型,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商贸物流项目,洪湾商贸物流中心金地动力港一期建成并成功引进3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前山商贸物流中心实现三产营业收入58.31亿元,同比增长52%。

     狠抓重大项目 推进“三旧”改造

     香洲区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转型的主要工作来抓,严格落实领导包项目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全力推进总投资额达315.1亿元的17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仁恒滨海中心、世邦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拱北口岸地区商业中心改造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规划,珠华商业广场、三联集团、博康药业等“三旧”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宜生表示,将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仁恒滨海中心等30个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世邦商贸物流中心等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加大跟进力度抓好耗材交易展销中心等38个、总投资额达129.1亿元重点在谈项目的跟踪落实。

     作为核心城区,香洲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载体不足,导致一些现代服务业项目无法落地。“三旧”改造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是突破了香洲区载体不足的 “瓶颈”。香洲区去年启动了“三旧”改造先行先试项目,位于拱北桂花路的夏湾大厦成为首个试点。夏湾大厦前身是旧工业厂房,改造前一半闲置,一半作为汽修、针织厂厂房,城市空间资源十分浪费。去年8月,珠海市兆宏盛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进行改造,成功地将原本破旧的厂房改造成拥有162间精品客房和2000多平方米商务功能区的时尚、舒适、便捷的商务酒店。

     据初步统计,该区旧工业厂房用地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加上旧城镇、旧村庄面积共约1400多万平方米。目前,该区“三旧”改造工作的调查摸底、项目搜集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全会后,香洲区将继续加快已纳入计划的“三旧”改造项目申请、报批等工作。同时选取1至2个旧工业小区为示范点,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策划改造,打造新的商业中心、创意园区,力争今年取得初步成效。

     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升级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 “香洲服务”品牌的目标,香洲区紧紧扭住招商选资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升级。

     今年该区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和工作机制,在重点加强总部企业和服务业招商的同时,创新招商方法,拓展招商渠道。针对服务业、金融证券业和总部企业等,采取区主要领导带队拜访企业的形式,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招大选强引优,加大对港澳现代服务业企业、欧美、日韩等区域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增强核心城区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强化对内招商,重点引进央企、上市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香洲区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研发、采购、销售、结算中心。截至今年上半年,香洲区共有总部企业24家,去年以来共纳税2.88亿元。

     先行先试加快社会管理转型

     香洲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记者 宋显晖

     作为省民政厅履行《部省协议》先行先试、珠海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珠海市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体系试点单位,香洲区在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昨天,香洲区委七届八次全会总结了试点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加快从初级均衡社会向高级均衡社会转变,努力建设珠三角地区社会环境最和谐、政务环境最佳的城区之一的发展目标。

     建设 “两大中心”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据介绍,香洲区着力转变镇街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每个镇街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两大中心”,镇街主要职能从经济工作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当前,各镇街“两大中心”建设全部完成,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办事流程的“四统一”的模式,香洲区在镇(街)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济救助、卫生计生等“一站式”服务。其中,梅华街道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预约叫号,弹性工作;一口受理,综合服务;就近办理,异地办结”的工作模式,开创珠海乃至全省先河。为厘清居委会职能,明确居委会协管、协办的行政性事务,香洲还在社区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共同构成 “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相互依托、各负其责的管理新体制。截至7月31日,香洲区1镇8街的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和105个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站已全部组建完毕并挂牌运作,实现了社区政务服务全覆盖。这是香洲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同时,香洲区每个镇(街)都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搭建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第一工作平台。今年上半年,中心共受理各类不安定隐患1517起,成功调解1409起,调解成功率达92.8%。充分发挥大综治信访维稳格局的作用,将征地拆迁补偿、股份合作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和违法违章建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了社会管理工作。

     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试点

     自去年6月以来,香洲区以翠香街道及青竹社区、康宁社区,梅华街道及鸿运社区,拱北街道港昌社区为试点,开展社区民主自治,在现有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协商议事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社区监督委员会,逐步构建“议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决策(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执行(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监督(社区监督委员会)”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通过大胆探索尝试,出台了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组织体系设计等13项制度,创造了“社区议事园”、“楼长制”、“睦邻卡”、“睦邻节”、“网上问政”等先进经验,促进了试点工作向 “长效性”转变、社区事务向“自治”转变、社区服务向“多元化”转变,使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香洲区今后还将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

     为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香洲区还积极探索扶持培育和资助奖励社会组织的机制,简化登记手续,鼓励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发挥其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各镇、街和社区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目前,翠香街道设立了“志愿时间银行”,湾仔街道在全市率先组建镇街志愿者协会,梅华街道翠前社区联合珠海市志愿者协会成立“翠前社区公共服务协会”、“鸿运社工服务站”、“富华社区服务队”、“妈妈之手”等多家社区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香洲义工”品牌的效应,逐步推行“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社会工作新模式,形成完善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全会提出,今年是香洲区试点工作“解题”之年,也是出经验、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接下来,香洲区将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深化试点工作成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以点带面,适时扩大试点。通过推动全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实现从初级均衡社会向高级均衡社会的转变,为珠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

     打响香山文化品牌 实施五大战略

     打造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强区

     □本报记者 苏力 实习生 李颖菲

     2005年,香洲区就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近年来,香洲区实施文化惠民、文艺精品、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工程,积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并成功创建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具有香洲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建设之路。

     在昨天香洲区委七届八次全会会议上,香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玲萍对《中共珠海市香洲区委、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稿)》(下称《实施意见》)进行了起草说明。该《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香洲区要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打造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强区。

     打响香山文化品牌,实施五大战略

     该《实施意见》指出,今后10年是香洲区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香洲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以特色鲜明的香山文化为基础,形成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使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各项主要文化指标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树立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氛围浓郁、思想品德高尚、精神家园和谐的香洲文化形象,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打造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强区。”

     2011-2020年,香洲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要“打响香山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塑造、文化普惠、文化精品、文化传承、文化富区五大战略。

     逐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20年初步建成“一公里文化圈”

     该《实施意见》提出要逐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5年,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准,社区全部按“五个有”标准建成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形成品种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和“漂流书屋”覆盖全部社区和大部分住宅小区。到2020年,区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初步建成 “一公里文化圈”。投入1.5亿元建设区文化中心,力争打造成珠江口西岸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活动阵地。规划建设3D、IMAX等高档电影院,满足市民对视听娱乐的新需求。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区图书馆、香山博物馆。引进一批以文学艺术、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等为主题的特色酒店、特色博物馆。到2020年,全区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布局、数量和规模上达到全国同类城区的先进水平。

     《实施意见》还首次提出了网上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出要从2011年起,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固定的电影放映点或数字影院;建立覆盖全区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加大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扶持,每年安排扶持经费不少于200万元

     结合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大力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办好“社区文化艺术节”、“青少儿艺术花会”、“读书节”、“合唱节”等文化盛会,提高群众参与度,扩大影响力。整合文化广场资源,开展“广场音乐会”、“欢乐大家唱”、“曲艺新天地”、“金秋诗歌会”等主题文化活动,打造广场文化活动新亮点。到2015年,实现全区人均拥有1.5册以上公共藏书、每月观看1场以上电影、每季度观赏1场以上文艺演出、每半年参与1次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和参观1个以上文化展览的目标。每年安排对基层文化团体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扶持扶持经费不少于200万元,引导基层文化团体立足基层,服务群众。

     同时,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制度,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重点文艺创作扶持和优秀文艺作品奖励经费不少于120万元,重点支持文学、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优先扶持代表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文艺作品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大文艺项目,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组织参加国家、省的重大文艺活动和文艺赛事,力争取得好成绩。

     此外,《实施意见》提出,每年安排文物工作经费不少于100万元,主要用于文物日常维护管理、文物普查、文物资料及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等;每年安排文物征集、考古考证、文物修缮经费不少于300万元。加大“非遗”保护投入力度,每年安排“非遗”保护经费不少于30万元。

     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

     该《实施意见》还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提出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建设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支持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具体提出,区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重点支持有战略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