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山西包装印刷等文化产业发展与比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9/2010 16:59: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慧聪印刷网】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国内积极向好势头的稳步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是,危机潜在风险的根源并未真正得到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既要注重当前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全力推进转型发展,积极发展全省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及其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目前,我国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近年来,多数国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许多国家的政府及研究机构展开了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的文化产业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2004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正式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作为政府机构第一次确立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界定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行业范围。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九大类别,并进一步归纳为三个层次: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类;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类;以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为主的“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和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和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类。

  文化产业作为发端于美国、繁盛于欧洲的朝阳产业,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目前,仅美国、日本两个国家就占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2/3的份额。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推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软实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萧条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大量银行、企业倒闭,但是美国的电影业却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发展方略,在亚洲“四小龙”中最早走出危机阴影。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人们越来越感到,越在困难的时侯,越需要精神抚慰、文化浸润、思想和知识支撑,转变方式需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扩大内需有利于培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许多国家更加重视文化的反周期调节功能,更加重视文化的投入和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战略产业转型。200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将文化产业上升为“战略性产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科院文化蓝皮书显示,2008年国内电影票房达到43亿多元,电影综合收入超过84亿元,不但实现了双增长,而且均创历史新高,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几乎是前5年的总和。在经济社会急遽变化的今天,文化产业以其凝聚性、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青睐。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多年来形成的产业单一重型化格局,造成了资源环境压力大、能源消耗高、科技落后“三块短板”,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矛盾更为凸显。文化产业是资源再生型产业,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有效解决山西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能耗过高及科技落后等问题,是我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产业结构来看,进入本世纪以来,山西第二产业的比重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08年全省第二产业比重超过60%,高达61.4%,居全国第一,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危机冲击影响下,2009年山西第二产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二产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来看,近几年,山西主要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动力,投资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8年全省投资率高达57.2%,高于全国13.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从能耗水平来看,2008年,山西万元GDP能耗为2.554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2倍。在中部六省中,山西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等都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省份,均居中部第一。

  从排放情况来看,2008年,山西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达到106万吨、54万吨、45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4.6%、6%、7.7%,全部高于全省GDP占全国的比重。

  从R&D投入来看,2008年,山西R&D投入为62.6亿元,占全国1.4%,全省人均R&D投入仅为全国水平的53.3%。

  从国际文化交流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抢滩我国文化市场,也给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基本是空白。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山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与比较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7年,山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0.75亿元,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2.65%提高至2.80%。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GDP增长0.76个百分点。2004—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5%,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4.1%、49.5%、26.4%。2007年与2004年比较,“外围层”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2007年“外围层”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9.5%和36.4%。

  

  

  (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从文化资源方面来看,山西文化资源丰富。据最新文物普查表明,山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018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9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96个项目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批历史名人出自我省,等等。

  从区位方面来看,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山西地处中部,属黄河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晋豫陕、晋冀豫、晋冀蒙三个“三角地带”是我省与周邻诸省份加强文化产业协作的桥梁,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区位协作。到2008年底,山西铁路营业里程长达2512公里,公路线路长度长达12.48万公里。目前,山西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路四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网,与邻近省份特别是与京津地区空间距离大大缩短,这将改善和促进山西文化产业的消费格局、区位协作和资源配置,大大拓宽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从文化人才方面来看,山西具有良好的基础。2007年,山西艺术表演团体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97%,中级职称的占17.84%,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40人,居全国之首。我省话剧《立秋》被入选为国家精品剧目;京剧《走西口》获2009年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奖;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获得第二十七届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中日韩三国电视剧奖;电影纪录片《决战太原》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西文化艺术精品献礼活动和大型山西说唱剧《解放》在京引起热烈反响。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兴起了“山西民居文化游”热。

  从资金方面来看,山西资金积累充裕。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12767亿元,全省GDP占全国比重为2.30%,存款比重占2.76%;我省GDP占中部比重为10.98%,存款占到18.28%。特别是我省民间资本比较雄厚,2008年我省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0664元,多年来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86元,加之,在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民间资本亟待寻找新的出路,这为我省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资金之源。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它意味着金融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有了政策支撑,将对我省文化产业的振兴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从政策方面来看,出台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纲要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作了整体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尤其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采用“工程化布局、项目化操作”的办法,把“实施六大工程”(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程、出版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工程、面向旅游市场的文艺精品生产工程、提升广播影视影响力工程、网络新媒体与内容产业建设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作为核心任务。对列为省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安排方面予以优先解决,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一是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宋辽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2%,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271处,雄居全国第一。但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上还不够大。2007年,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0亿元,仅是广东省的8.3%,不到北京、上海、江苏的三分之一,基本上与湖南、河南的三分之一相当;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2.8%,仅为广东省的45%。低于上海、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2008年,山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仅为93.93万人次,在全国居第19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3亿美元,在全国居第21位,这两项指标在中部六省均居第5位。2007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批5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西有40个,占全国的7.8%,其中传统手工技艺10个,民俗8个,民间美术6个。但山西景区经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层次上,旅游商品、文化娱乐等市场发育不够健全,全国百强旅行社中我省为零。

  二是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山西文艺演出比较滞后。2004年—2007年,山西文化艺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仅为3.7%,远低于全省文化产业24.5%的平均增长速度。演出场次由2000年的34千场减至2007年的29千场,2000年以来国内演出观众人数减少了1/3。2007年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为9141个,演出收入为7370万元,人均仅为8063元,与全省工业人均创造46万元产值形成强烈反差。艺术表演团体2007年经营收入比2000年减少1/3,财政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拨款提高了3倍,演出市场萎缩,国家负担加重。多年来演出类别85%以上为地方戏曲,品种单一,90%以上面向农村,城市演出市场反而萧条。

  三是与全国文化产业结构相比,山西文化产业“相关层”发展落后。2007年,山西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比重为26.4%。远低于全国水平(2006年为49%)。2007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文化产业单位仅有40个,主要是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书报刊印刷和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等。2007年从业人数9151人,资产总计17.8亿元,总产值11.7亿元,实现增加值3.7亿,利润总额为-761万元。全省文化产业“相关层”整体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档次低、效益差的层面,高附加值的文化制造产业如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照相器材制造、乐器玩具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基本是空白。

  四是与文化产业作用要求相比,山西文化产业投入不够足。2007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产业投资43.5亿元,仅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远低于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2.8%的比重。与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湖南省相比,也有一定差距,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投资96.6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数都高于山西1倍左右。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实现3000美元后,将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高涨期。2009年,山西省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文化市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使之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下决心把文化产业作为山西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细则》,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加大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尽快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企业和民间投资向文化产业投入,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做好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尽快成立由省文化厅、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组成文化产业专门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特色产业文化群,发挥聚集效应;四是加强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引进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公司和高级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山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支持文化企业研发具有山西特色和风格的外向型文化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作为山西新兴战略产业,正处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以切实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将为全省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乐凯华光杯2009年印刷十大评选颁奖盛典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