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珠海先行先试期望再创辉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7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1980年8月,珠海这个只有12万人口、农村年人均收入仅149元、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镇,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

     年来,珠海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昔日边陲小镇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也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然而,随着特区优惠政策不再,特区如何才能“特”下去、特区未来如何破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珠海的建设者这样表示:“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和窗口示范作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以特别之为,立特别之位。”

     年成就辉煌但政策优势不断减少

     从1980年到2010年,起初面积仅有6.8平方公里的珠海经济特区走过了30年辉煌历程,一组数字可以体现珠海这30年的跨越式发展:1980年到2009年,全市GDP从2.6亿元增至1037亿元,年均增幅20%;人均GDP从700元增至69008元,年均增长18%;工业总产值从2.3亿元增至249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8%;财政收入从3700多万元增至101亿元,年均增幅25.9%。

     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珠海经济特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长存,也成为珠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显著成效之一。

     然而,随着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特殊优惠政策成为普惠性政策,经济特区获得的各种政策优势正不断减少。不仅如此,近年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并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等地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建立起12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园区。经济特区在辐射范围和新政策获取上感受到了强有力的竞争。

     为此,这个常住人口只有145万的特区如何才能“特”下去,已萦绕珠海建设者心头多时。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抓住《纲要》给予珠海的机遇成为“特”下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