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珠海产业发展五个新突破 闯出新局面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3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珠海市着力抓好规划立项、征地拆迁和资金投入,大力推进以交通项目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滚动实施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2000亿元,取得积极进展。

     交通项目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已经开工建设的交通项目17个,上半年完成投资8.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9.3%;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已开始围堰施工,广珠铁路珠海段、广珠城际轨道珠海段、高栏港高速、珠海机场高速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0%、46.9%、80.3%和54.5%,城轨珠海站迁改工程已完成80%;井岸二桥全面动工建设,金港路、香海路、金海大桥等项目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港口设施建设有新进展,高栏港1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获得国家批准,干散货码头、高栏港区主航道工程上半年分别完成投资3亿元和7525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6.2%和37.6%;高栏港区南水作业区大突堤等工程加紧推进。

     城区道路和环保设施建设有新进展,上半年板障山隧道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5%,上行隧道将在国庆节前通车,余下工程将于明年2月前完成;柠溪路、紫荆路、翠香路改造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1.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0.8%;建成井岸、南水、三灶等7项污水处理工程和一批截污管网及配套工程,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8万吨/日。

     绿道建设有新进展,截止6月底省级绿道1、4号线珠海段完成52.6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67.8%。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建成通车,和高栏港高速、珠海机场高速等陆续建成,集装箱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拱北口岸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珠海以港口、机场、口岸为三大节点的集疏运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雏形初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珠海大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我市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三高”并举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环港澳地区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性转变,利用西部地区海港、空港俱全的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目前,我市先进制造业实现“上天入海”的突破。2008年11月建立的航空产业园已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引进的中航通飞项目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将在今年航展前出炉。从2008年7月起实现港口经营开发、港口行政管理、港区建设发展一体联动,港口、港区开发步入快车道,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高栏港经济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的石油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的港口物流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以“两少两有两高”为特色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珠海机场的发展打破多年来的徘徊局面,今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200万人次,净增超过60万人次。高栏港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建成亿吨大港。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等项目快速推进。全市产业初步形成高端发展、集约发展、错位发展、生态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产业的希望。珠海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涌现出金山、格力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自主创新企业。产业整体发展需要政府整合资源,扶持优秀企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聚集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以航展为龙头,培育发展会议展览业;加快发展国际休闲旅游、海岛观光、温泉旅游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新电子信息和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努力在办展模式、航展规模、装备展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坚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底线,科学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着眼于增强核心城市功能,围绕“一条主轴、两大板块、三区一城、若干组团”,推进情侣路珠海大道改造升级,提升香洲城区,建设横琴新区,启动西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形成了城市发展新格局。坚持严格控制人口、严格控制土地、严格控制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四个百分百”生态建设行动,坚决推进工业发展园区化,规划建设斗门北部生态农业园。严格保护自然山体、岸线、湿地等生态景观,城市绿化、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等生态环境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节能减排有新成效,初步预计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3%;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200吨、1100吨。

     此外,珠海正在加快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重点推进高栏港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力调度,确保夏季用电高峰期间企业生产电力的正常供应;加强前山河等河涌沿岸的生态治理,严格实行“绿线”管理制度,多种树、种大树,不断为珠海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建立特区30周年之际,如何实现珠海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加快绿道建设,把珠海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旅游城市,不仅能提高人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指数,还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进驻珠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珠海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的面貌引领特区发展潮流。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积极稳妥推进“一体(行政管理体制)两翼(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大部制改革,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效能进一步提高,职能进一步转变。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搭建投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键行业投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珠海市商业银行、珠光集团债务重组成功完成。以推进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 “自立、自主、自律”为突破口,先行先试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在巩固先行先试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市一级主要抓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区一级主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镇街一级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分层管理新体系。积极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新模式,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在推动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借鉴港澳等地先进经验,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健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市的基础工作。转变职能抓改革要围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加快建设效能型机关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切实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和行政执行力,为珠海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横琴开发和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按照“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基础快上、政策快批、项目慎选、科学发展”的方针,高水平创造性做好横琴开发工作。横琴开发正式启动以来,横琴新区机构组建、规划编制、政策报批、宣传推介等顺利开展,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以港珠澳大桥兴建为动力积极推进港珠澳更紧密合作,未雨绸缪打造港澳及国际资本进入粤西乃至大西南的桥头堡。积极推进珠澳协同发展,建立了珠澳官方正式沟通机制,基建对接、通关便利、产业合作、服务一体不断取得突破。一批总投资达80亿元的总部经济项目正在抓紧推进,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上半年完成投资1.5亿元,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正式动工;澳门大学一期标志性建筑中央教学楼、图书馆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年底开始土建工程。

     珠港澳合作稳步发展,上半年我市对港澳进出口总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保障珠澳供水的竹银水源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45.4%,有望年底前实现阶段性蓄水;珠澳跨境工业区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上半年进出区(境)货物货值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5.8%。拱北口岸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92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8.5%。

     珠中江三地合作领域稳步扩大,珠中江第三次联席会议召开,围绕八个重点合作领域,先后签订了《珠中江城市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等20多个专项合作协议,实现公交互通、年票互认、媒体互动、环保联动、警务协作。

     横琴毗邻港澳,横琴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和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通过与港澳的合作,横琴自身也将壮大,从而带动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挥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先行区的作用。而随着珠中江三地合作领域稳步扩大,“年票互认”、“通信同城化”、“饮用水同网”等重点合作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在珠中江广大人民互惠互利的同时,以珠海为核心的珠中江城市的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