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北京打造“世界城市” 高端人才有望京津冀自由流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3日   来源:北京晨报

     本报讯 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首先得有世界级的人才。昨天,《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这一跨度长达十年的北京人才发展路线图,为“世界城市”奠定了人才制度基础。“十一五”规划曾正式提出了“人才之都”的概念,而《纲要》这次又加了一个前缀——“世界一流”,四字之差,境界迥异。

     《纲要》中特别提到,将畅通高层次人才落户北京的政策渠道,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适当延长高层次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给予其与现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按照《纲要》提出的愿景,通过实施“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等12大重点工程,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等目标。

     三地自由流转 不仅是北京得益

     如果说2020年的目标稍嫌宏大久远,那么随着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益成型,三地间高层次人才的户籍“不久后”即可随本人意愿自由流转,无论是子女入学还是社保就业都将享受当地市民的同城待遇。

     有市民担心,三地自由流转,会不会反而使津冀两地人才外流、高度集中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裕群认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人才向受益大的地方流动很正常,但归根结底,最吸引高端人才的还是他们所从事的尖端产业。”他以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例,在上海、广州快速发展的同时,周边地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规划明确了“人才 产业”的输出人才方式,比如唐山的钢铁制造业、搬迁至曹妃甸的首钢等等,“关键是各地政府能准确确定自己的经济增长点,创造适合自身的模式提供待遇,完全有可能吸引高层次人才。” 晨报记者 姜葳

     六大指标衡量“世界级人才队伍”

     500名人文社科大师、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瞄着“世界城市”的目标,本市的人才队伍自然也要“世界级阵容”。《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国际经验开列了六大指标,“纽约、伦敦、东京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借鉴它们发展的成功经验。”编制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表示。

     这六大指标分别为:城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达4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世界级大师集聚北京。

     “‘人才贡献率’通俗地说就是‘人才GDP’。”中华英才网人力专家欧阳晖解释说,所谓“人才贡献率”指的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全社会创造财富中所占有的分量。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人才贡献率大多在60%以上,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首都人才资源总量为337万人,人才贡献率已达35%。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吸引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