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深夜的马蹄声,纷至沓来的军书,战争的降临破坏了乡村宁静和平的生活,父亲年迈,弟弟年幼,乡村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踏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征程....花木兰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忠孝两全、智勇兼备的巾帼英雄形象,成为历来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不竭来源。从小耳濡目染,在出现歌剧《木兰诗篇》之前,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已被国内外各种艺术形式给予重新展示日前,电视剧,电影,甚至动画片。 8月4日、5日晚,《木兰诗篇》将在湖南大剧院上演,这部剧成为长沙观众盛夏最火热的期待。
《木兰诗篇》在继承、发展民族艺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段都有独到之处。值得一提的是,歌剧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还为“木兰”加入感情戏线索。从军十年,木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体贴、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赢得了战友们的拥戴,也赢得刘爽将军的心。凯旋后的木兰穿回女儿装,也让十年暗恋修成正果。此外,随着剧情的展开,舞台场景也会不断转换,战场上的腥风血雨、雪夜里的漫天风雪、梦幻中的繁星点点、木兰刘爽大婚时的喜庆隆重,都将一一呈现,堪称华丽。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政委王玉祥介绍,《木兰诗篇》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在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歌唱家还运用中国戏曲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王玉祥表示,这种演唱方法既能传递美的歌声、表达人物情感,又可以展示中国语言特有的音乐韵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音乐旋律委婉、幽雅深邃的风格。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用三个字就能概括这部歌剧:“奇”、“美”“和”。“奇”在于歌剧讲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美”则主要是因为木兰这个角色的丰富内涵,从单纯的农家少女到威风凛凛的将军,最后是荣归故里收获爱情的女性。“和”体现在《木兰诗篇》揭示的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理性思考上。歌剧的终曲大合唱“和平颂”表现的正是人类对和平的孜孜追求。 《 木兰诗篇》是一种用歌剧的形式颂扬精神,用演唱传承文化的新突破,它开启了中国歌剧新时代,也完成了一个从原创走向世界的艺术舞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