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提出,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现实性和主动性,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文改办常务副主任倪鹤琴认为,深圳的文化建设要取得新成果,不在于提出多少个新概念和新口号,特别要避免“猴子掰苞米”、“瞎子摸象”,一人一个角度,新概念层出不穷,提一个、扔一个,没有持续的政策来指导文化建设的发展。一个正确的理念一旦确立,且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就应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加以实践、加以深化和推进。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提出,要通过已有的文化品牌建设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深圳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重点打造以“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建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两大块,不能单纯以市场决定文化的成败。
深圳市委党校文史部副主任许剑波:
当心“好心办坏事”
作为学者,许剑波针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许剑波举例说,在历史上,但凡文化繁荣时期,都是个人拥有很大自由的时代。在战国时期,五四文化运动时期,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化战略体系,但是正因为如此,文化才有了多方发展和繁荣。
许剑波强调,我们在大力发展深圳文化产业的同时,要谨慎科学,我们要警惕在文化发展中过度的人为推动。“我们的规划要长远,除了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导向。”
许剑波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市场比计划重要,市场的需求与自发的选择比政府的选择更重要。第二,需求比供给重要,我们要充分尊重需求的多样性。第三,容忍比管理重要,创新需要的是宽松的政策环境,现在的一些电视节目,只要不违背法律,就理应容忍,因为人的文化欣赏水平是会变化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鉴赏是不断提高的。第四,法制比政策重要,政策是多变的,而且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容易好心办坏事,而法制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才能在文化建设上带来更好的效果。
深圳市文改办常务副主任倪鹤琴:
避免“猴子掰苞米”
倪鹤琴强调文化在构建社会时所起到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她说,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四位一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文化是灵魂,是引领。从终极的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缺少了文化的涵养,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但文化大厦的构建是需要经济基础的,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我们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宽裕的时候,文化的需求便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倪鹤琴提出,今天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一个没有灵魂便无法使巨人站立的时代。深圳及早觉察到了文化作为引导和灵魂的作用,是文化建设的领先者和勇敢者。
作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深圳从2003年开展文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5年,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发展,再到2007年的全市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乃至将要筹备召开的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工作会议,深圳不断将“文化立市”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明确定位和目标,不断将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倪鹤琴说:“我认为,深圳的文化建设理念是领先和超前的,在实践上也是行得通的。”
倪鹤琴强调,深圳的文化建设要取得新的成果,不在于提出多少个新概念和新口号,特别要避免如同“猴子掰苞米”,或者像“瞎子摸象”,一人一个角度,新概念层出不穷,提一个、扔一个,结果始终没有持续的政策来指导文化建设的发展。相反,一个正确的理念一旦确立,且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就应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加以实践、加以深化和推进。深圳的一些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举例说,我们的文博会是唯一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国际化、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我们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将成为仅有的两家全国性的交易平台之一;由深圳作为发起人之一的200亿规模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也即将开始运作。现在深圳提出的创意信息港、设计之都等都已经印证或者说预示了文化龙头的形成。
倪鹤琴指出,在肯定自身已有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深圳要在新的潮流之下再立潮头,必须正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在体制和机制上,我们要扩大力度进行改革和发展,真正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协同机制;再比如说,深圳还须像扶持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那样,在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力度;而且,我们的学术理论界要有争当先锋的勇气和涵养,更要强化对深圳特色的总结。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
保护支持高雅艺术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追求文化产品的最大利润化,这是不对的。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这是两大块,不能以市场决定文化的成败。我们不能忽略文化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文化中来,达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而且层次还要逐渐提高。文化事业需要民间社团的协助,经常举办一些提高国民素质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对于这些,政府要支持。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戏剧,保护和支持高雅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打造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必不可缺的一项。
这么多年来,深圳戏剧人也在打造自己的作品,也在积累充满魅力的文化资源。那么,如何使用文化资源?比如说《深圳日记》,以日志体记录深圳人心灵的成长史,这就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积累资源需要时间,要求短时间就见成效是不科学的。《立秋》这个作品,他们是用了10年的时间。香港的戏剧人一开始都是靠政府资助,当他们的“翅膀硬了”,就会不依赖政府资助,走进市场。美国的《妈妈咪呀》这部音乐剧,一开始也是靠政府资助,当作品完全成熟时,他们才进入市场。所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是要区分开。我们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就像我们推出的《深圳日记》,只有人力、物力上、财力上丰富了,才能及时把握住创意成果,使它能够结出硕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出像《立秋》那样的好作品。
此外,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其实深圳的编导、演员等文艺人才还是挺多的,但很多人都在这儿漂着,既没有住房,也没有职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在中央电视台戏剧小品大赛上获过奖。这样的人才,只要有单位收留他,为他们解决住房、职称等问题,相信他们也不会流失。
深圳现在非常缺乏制作人,我不希望我总是做着这样一个角色,我希望有更多的制作人能在深圳出现。我们非常需要既了解市场营销,又了解市场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
抓住四个着眼点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认为,深圳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除了要抓总体目标,还要抓住四个着眼点,打造四个让外人记住的文化品牌。
他说,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大格局中,我认为深圳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的总体目标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深圳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重点打造以“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除了这个总体目标外,我还认为深圳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要抓住四个着眼点。
其一是弘扬“领潮争先”的深圳传统和“落地生根、开拓创新”的新客家精神。在深圳近代史上,深圳无论在“革命”或“改革开放”方面,都是“敢为天下先”。从赖恩爵在“九龙海战”中率军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打赢“第一战”;到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人民打响“庚子首义”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再到曾生领导“东江纵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成功实施“文化大营救”;最后袁庚在蛇口首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等,深圳都堪称“领潮争先”的排头兵。客家人历史上就有“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落地生根”精神。深圳的“本地人”与数千万的“新客家”(新移民),在“落地生根、开拓创新”方面有根脉相连之处。
弘扬“领潮争先”的深圳传统和“落地生根、开拓创新”的新客家精神,可为“中国气派、岭南风格、深圳特色”寻找文化之根与文化认同,鼓励全体深圳人“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
其二是扶持以“打工文学”为代表的草根文化。“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作为全国拥有最多外来劳务工的深圳,城市的迅速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这也使得深圳成为中国“打工文学”的发源地,产生了大批打工文学作家。有的还被评为中国打工文学的领军人物,由此看出民间文学创作蕴藏着巨大潜力。最近 ,盛大网络公司在全国评选100座“文学城市”,深圳在北京、上海之后排行第四,其中就包括了民间(含网络)文学创作。广东评论家黄树森因此认为,深圳有潜力成为像英国爱丁堡那样的文学城市。此外,在新移民中,也有大批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才,使深圳成为“流行音乐”重镇,产生了像何沐阳《月亮之上》等大批优秀流行音乐人和作品。
深圳人口的特点决定了草根文化的勃兴。应该说,草根文化的改革性和敏锐性往往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应该继续关注草根阶层,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让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形成合力。
其三是着力培育以“阳光写作”、“青春文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深圳数以千万计的新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后一代,催生了这座城市注重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十多年前,深圳学生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开创了全国青春文学写作的先河。翠园中学倡导的“阳光写作”,又成为深圳人文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中学生的“创意写作”也方兴未艾,如袁博创作的《大漠落日》、赵荔与英国创意大师霍金斯合着的《遭遇创意队》,均已出版并正在由影视公司投资拍摄。中学生文联主编的“深圳中学生文学精品丛书”正在编印。由蛇口育才集团等学校主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络文学大赛”正在进行中……这些都说明,深圳“青春文学”已成为全国品牌,若加以扶持培育,必将在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圳这座创意城市提供新的文化增长点。
其四是抢救、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深圳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客家围屋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渔灯舞、客家山歌、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在抢救、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大围屋》、《月照围楼》等文艺创作实践。这些活动加强了对这些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现代国际化先锋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还将与梅州市合作打造“客家流行歌曲排行榜”,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客家山歌,活跃城市文化,促进时尚之都,为构建“文化产业龙头大市”添砖加瓦。
市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
经济转型离不开文化
市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认为,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现实性和主动性,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她认为,建设深圳“文化产业龙头大市”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正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当今的主流经济学派大力关注经济、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和智能化生产带来的“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文明,还表现为文化上的不断创新进步。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调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推手。
第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缩小发展差距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有效地缩小地域发展差距。我们要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挖掘、整合、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把文化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实现广东省跨越式发展。如果我们在新一轮的文化大发展潮流中,不奋发有为、不急起直追,就会在文化发展上痛失先机、落后于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建设,是提升发展高度的必然要求。从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看,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和“硬支撑”。商品的附加值在于文化;科技的吸引力在于文化;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是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来了文化科技的大发展。同时,城市的美誉度也在于文化。我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提到国内外的知名城市,大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提起这个符号,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天堂”,就会想到“苏杭”;因为这些名人、名作、名胜、名牌等文化符号,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绘画、音乐等文化载体,已经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这就是文化的无穷力量和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文化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促发展促和谐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文化发展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地方。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一方面,我们进入了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进入了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交织的敏感期,促进社会和谐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站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激励人、引导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满足广大群众对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期待,努力促进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安宁。
(本版撰稿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 刘 琼 实习生 熊 露 钟荣波 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韩 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