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十年砥砺 铸就高职教育特色样本 城校共振 擎起经济发展一片天空(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28日   来源:吉林日报

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军与学生交流实践技能操作

师生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进行宝马N52发动机高新技术研讨

学生在校内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边实践、边学习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主楼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一座与吉林省、长春市经济社会共生共长、同频共振的“城市高校”。从2001年建校至今,短短10年,却以不可争议的硬实力跻身全国百强,一跃跨入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建设行列,成为全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国家有关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翻开办学史册,我们看到了一项项硬指标——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28个世界500强企业录用该校学生;每年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3000余名高技能人才,80%以上进入长春市的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主导产业,其中30%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称职率评价高达92%……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赢得了先机,赢得了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同时,打出了自已的形象和品牌,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振兴职教不负龙头使命

     二次创业跨进全国百强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是带着振兴全市职业教育的使命诞生的。

     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长春职业教育走过一段坎坷:上世纪80年代,长春职业教育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调整升级,职业学校原有的办学体制、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很多职业学校如打滑梯一样,先后跌入谷底,有的甚至濒临倒闭。但同时,长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急需大批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面对这一矛盾,长春市委、市政府及时果断决策: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布局,组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其为龙头,引领长春职业教育重振雄风,为长春市、吉林省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001年5月,学院破土动工,11所国家和省市重点职业学校相继并入,总投资达5.5亿元。

     市场如大海,总有惊涛骇浪。长春职院这10年并非一帆风顺。组建三年后,因原有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惯性与新体制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加之办学经验不足,学院的内部运行一度“气血不畅”,徘徊不前,第二轮改革箭在弦上。2006年,在经济、教育、社会三重需要下,长春市对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进行重新调整,拉开“二次创业”大幕。

     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军带领班子成员,对学院存在的症结展开了多角度、全方面的剖析,对症下药,开出三剂良方:以长贷替短贷,解决学院生存问题;实施中职与高职分离,解决办学结构问题;开展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解决发展问题。同时,提出立足吉林,辐射东北,面向全国,争创全国一流高职示范校的发展目标;明确了“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铸诚精艺”的校训精神。

     学院的发展得到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市长崔杰亲自到学院考察了解建设情况,市委常委、主管副市长郑文芝,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更是全程参与学院的示范校建设,为学院师生加油鼓劲。

     四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从规模的外延发展转向规律的内涵发展;从封闭的自我循环转向创新的开放办学;从被动地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明显提升。至此,长春职院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央、地方政府和学院投入近1亿元,拉动学院基础建设资金1.2亿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使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9月,学院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10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高职百所示范校建设单位。2010年3月,学院通过了国家示范校省级验收。2010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成功进入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万千学子竞风采,湖畔柳下听鸟鸣。如今,占地578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的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长春临河街畔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学院固定资产总值9.1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教职工848人,其中专任教师437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每年非学历培训近万人次;与吉林省、长春市的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息息相关的汽车、工程、信息、食品、旅游、商贸、国际、培训等8个分院、33个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招生;每年有3000余名高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成为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

     突出的办学效益带来了更多令人称羡的社会声誉。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学院礼仪队连续两年被评为长春市“青年文明号”,学院连续五年被共青团长春市委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一主多元”拓宽办学空间

     “五同”育人释放办学活力

     良好的效益,来自学院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求变。

     “要把学院办成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示范校,必须打开大门,与市场紧密接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必须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学院发展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次创业之初,学院便明确了这一发展思路。

     几经探索,学院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多方参与的 “一主多元”办学模式,极大释放了办学空间。

     ——与华阳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汽车分院,实现股份制办学。

     ——与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软件学院,实现校企联盟集团办学。

     ——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定向协议办学。

     ——与长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长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合作办学。

     ——与吉林省中新国际旅游公司合作成立分公司,实行创业办学。

     ——与新加坡PSB学院、加拿大温士顿学院联合,实行中外联合办学。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学院借用企业的设备、师资等条件,让学生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提高就业率;同时,学院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好人才输送与技术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实现深度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再好的办学模式也只是框架,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育人模式,培养企业急需之才,才能真正实现校企互动。”在“一主多元”办学模式下,学院全面实施“五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完成岗位技能考核,先后开发出五大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依托校内的汽车超市、维修车间,以及校外的华阳集团4S店,实行“学校 工厂、3 2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长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施全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技术专业依托学院全国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实行“引产入教、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交替、学生与员工角色交替、教室与车间环境交替,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

     ——软件技术专业以汽车软件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IT校企联盟”需求为辐射“面”,实行“点对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点”与“面”的无缝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与吉林省旅游局等28家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构建“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生态链,从而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对人才培养标准与需求的统一。几年来,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校获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的毕业生占92%以上。

     三级专业体系覆盖全省

     四级精品课程“双系交融”

     “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办学的核心,是学院发展建设的支柱。高职教育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因此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同时,高职教育既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又不同于中专的初级人才培养,所以高职专业建设又必须符合自身的教育规律,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行业的前沿,用创新的思维走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作为一所‘城市高校’,更不能离开本土特色,否则就会失去本校特色。”谈起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院长马军如是说。

     在市场和教育的双重规律指导下,学院依托长春市、吉林省的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支柱、优势产业和长春市150个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为龙头,省级试点专业和院级示范专业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形成汽车、食品、工程、信息、旅游等五大专业(群),打造出数控技术、食品生物技术、软件技术、旅游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五大品牌专业。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中,有国家级示范建设专业5个,省级示范试点专业9个,市级骨干专业6个,所设专业基本覆盖了长春市、吉林省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解决了制约高职院校专业和职业协调发展的难题。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一主多元”办学模式和“五同”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以职业发展为主线,本着“系统的知识培养体系”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互相交融的原则,参照行业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一起构建并实施了“职业导向、双系交融、层阶递进”的课程体系。

     ——依据培养高技能人才所涉及理论知识、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和职业发展能力构建,形成全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论体系。

     ——依据认识实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构建层阶递进的专业实践体系,使学生经过“职业规划—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就业能力”的过程,逐渐增强职业能力。

     ——在教学内容开发上,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做到整体构思,相互交融。

     ——在教学组织实施上,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组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做相融合。

     ——在教学培养方式上,做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目前,学院在系统改革课程内容,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开发出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教育部教执委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院级精品课程34门,开发优质核心课程68门,编写特色教材84本;网络课程72门,网络课程资源库容量达4T。

     创新团队务实奉献

     “双师”队伍技精艺湛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勤勉务实、勇于创新、甘心奉献的领导团队,离不开默默无闻、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教学团队,更离不开上下一心、彼此扶携、并肩前进的和谐氛围和进取精神。

     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领导团队——他们肩负着推动学院发展的使命,为了学院的发展,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了学院的壮大,立足现实,谋划长远。他们领导广大职工进行了两次创业:第一次创业——争创示范校前学院的积累阶段,完成了学院的转型;第二次创业——三年多的示范校建设阶段,完成了学院的发展跨越。如今,他们正筹划着带领大家开始第三次创业——后示范校建设,实现学院发展内涵的全面提升。

     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教师团队——他们肩负着建设学院的责任感,为了学院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从无怨言。在示范校申报和示范校建设阶段,他们中的很多同志经常加班加点,有怀揣诊断书置医生警告于不顾的中层干部,有连续工作38小时的专业带头人,有怕影响整体工作进度而把婚期一拖再拖的大龄教师,有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教辅人员,更有许许多多几年来从未休过节假日,从不索要各种补助但毫无怨言的教职工……

     一位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这样说:“在教师队伍中,我们看到了学院的‘四个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齐,人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旺,热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干劲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长职院十分重视师资团队建设,确定专项资金,制定整体计划,实施了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工程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工程,采取国内外培训、下企业实践、建立“能工巧匠”人才库、制定教师岗位任职标准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职教理念和教学能力,打造出一支具有职业性、先进性、国际性和具备高职特色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年来,学院共有61人次出国培训,527人次国内培训,7次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校对全体教师集中培训,282名教师完成了每人至少3个月的下企业实践任务,391人取得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和聘任专业带头人44人、骨干教师142人、“双师素质”教师399人;外聘行业企业一线“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269人。

     目前,学院已初步建立一支理念超前、专兼职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的426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79人,“双师型”教师占84%。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涌现出国家级名师逯家富教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翁连海教授等一批知名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

     校内外实习基地多点开花

     多样化顶岗实习走出新路

     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现代化的教学楼中,穿插着现代化的实习实训中心,这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给人最深的印象。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不断创新实训思路。几经探索,“三五四”模式最终瓜熟蒂落。三是指“三引进”:引项目入校、引企业入校、引产品入教;五是指“五位一体”:车间与教室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教学与生产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四是指“四共”: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用、校企共赢,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年积累,学院教学设施设备总值已达1.2亿元,约占学院固定资产的14%。经政府、学院、企业携手共建,形成了筑巢引凤、聚合资源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格局,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10个校内实训基地,设校内实训室141个,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有1个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有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2%,新开发实训项目342个,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可进行八大类50个项目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全部通过了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砝码,学院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按照校内外基地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依托校企联盟、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确定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企业418家,作为顶岗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为学生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

     顶岗实习是学院办学的一个突出亮点,节约了学院的办学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的同时,为企业发现、培养人才提供了最直接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学院、企业各负其责,形成了企业、学院、分院、专业的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促进了顶岗实习教学的运行。

     三年来,学院通过“阶段轮岗”、“企业内训”、“季节性顶岗”等实习方式,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生产操作实现了零距离对接,深化了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接收顶岗实习学生6443人,接收毕业生就业1842人,半年顶岗实习率100%。通过顶岗实习,完善了就业保障体系,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就业工作。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群)500名学生,通过在一汽大众顶岗实习全部就业。机电一体化专业400名学生通过在轨道客车顶岗实习,380名学生被录用。

     教学科研硕果丰实

     服务社会贡献突出

     科研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力所在。几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两大主题,明确提出面向校内支撑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提升,面向社会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制定一系列的科研制度,通过实施培育、保障、激励三大工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科研骨干队伍,形成科研教育与管理体系,实现了“以研促教、研以致用”的科研兴校战略。

     学院成立了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机电设计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专门机构,承担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改造项目。各研究所自主研发科技项目23项,完成了奥迪汽车电气系统仿真实训软件、蓄电池智能巡检系统的开发、文档管理系统、保健燕麦茶啤酒等12个研发项目。机电设计研究所设计制作的《LED汽车速度表》在教育部举办的欧洲专家交流会上展示;为吉林省黄龙食品公司的美国机器制作了DCS系统,实现了电机调速,解决电路故障;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参与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验室用小型超滤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为企业送去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机电设计研究所为一汽大众冲压一厂、冲压二厂、涂装车间、总装车间、传动器、铸造车间、开卷车间等维修电气控制柜、冷气机等设备160台,为企业节省资金200余万元。

     学院教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技术项目203项;发表论文 418篇,核心期刊48篇;技术服务研发19项,获得3项国家专利。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几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力量,通过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科研与应用技术、对口支援四种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示范校建设三年来,为行业、企业在岗职工、转岗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社会技能培训16100人次,完成职业教育师资培训1325人次。

     学院现有德国奥迪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外语等级考点、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国际、国内培训认证机构,可进行8大类、58个项目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年社会培训8500人次。

     几年来,学院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力量,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解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多项技术难题,为合作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同时,学院通过师资培训、学生培养和教学人员挂职锻炼等方式,对口支援10个地区、12所院校,培训教师402人,联合培养学生206人。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

     招生就业进出两旺

     “长春职院的毕业生不仅有突出的实践技能,而且有良好个人素养的职业道德。”这是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学院总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为主线,积极探索高职德育工作规律,开创了学院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在管理模式上实行“三导制”,在德育内涵上实施“五大工程”,在职能转变上依托“七大中心”,使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畅通、主阵地坚实、主课堂精彩。

     学院独创的“三导制” 德育模式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和学生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为学生思想导航,使学生发展有方向;专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为学生职业发展定位,使学生学业有指导;选拔高年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作为学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和休闲文化教育,为学生生活服务,使学生生活有榜样。

     “五大工程”的实施更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以方向工程提升人,以修身工程塑造人,以实践工程锻炼人,以自治工程培养人,以示范工程激励人,使德育工作效果显著。

     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学院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精心打造“七大中心”,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职业形象设计中心、学生社会实践中心、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和学生课业指导中心。“七大中心”的建立,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转变了职能,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

     几年来,学院涌现出了一批以吉林省十佳大学生、长春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王效宇,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王志东、马腾、陈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典型。

     招生和就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高职办学实力的硬指标。在招生工作方面,学院科学制定招生计划,规范招生程序,调整招生省份数量,加大西部地区招生比例,有效提高了生源质量。2009年,学院录取新生3641人,录取率为101%,上线率为133%。其中跨省招生比例达到了22%,西部地区招生比例达9%。

     在就业方面,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制定就业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创业教育,逐步摸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就业工作新路子。建校至今,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2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80%在长春市就业。56%的毕业生分布在中外合资、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8家录用该校毕业生。

     金杯、银杯不如社会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企业的夸奖。几年来,由于学院的精心培养,长职院毕业生以其理论能力强、实践操作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而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长职毕业生称职率评价高达92%。

     在一汽—大众、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等很多大企业,长职毕业生由于解决实际难题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踏实肯干、有吃苦耐劳精神,而能够与研究生、本科生同台竞技,且毫不逊色。目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

     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二厂总装车间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刘阳,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为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担任二次内饰二班班长职务。需说明的是,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阳只是成功教育的一个范例和缩影。对于长职院毕业生,一汽—大众生产区域主管曹竹青这样评价说:“长职院的学生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非常贴近,他们上手比较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同时又比较能吃亏耐劳,是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

     近几年,学院就业工作实现了“三高一低”,即就业率高、创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求职成本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作业层进入管理层。

     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一份测评报告显示:

     长职院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5%,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薪资平均水平达2116元,超过全国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39元;就业单位好——56%的毕业生分布在中外合资、国有企业;

     毕业生及家长满意率高——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率为89%,超过全国18个百分点。其中,66%的毕业生愿将母校推荐给他人就读,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十年风雨十年歌。迎着时代发展大潮,和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建设的号角,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正向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