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湾沙丘遗址、容闳故居遗址等7处文物成功晋级省级文保单位,三灶鹤舞、装泥鱼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近几个月来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保护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而近年来,珠海在这方面更是成绩喜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成效卓越,城市文化底蕴显著增强。
据了解,珠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存在数量多、级别高、种类全,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等三个特点。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个,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个。
文物保护硕果累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并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全社会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其中,出台了《关于保护开发珠海历史人文资源的实施意见》,制定《珠海市“十一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珠海市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空间保护规划》,并从2009年起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珠海市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对我市文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市近年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掌握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据了解,目前我市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27处,其中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233处。
去年8月25日,珠海文化部门公布了第一批珠海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这是我市首次公布此类保护名录,首批包括五大类、总共68项历史文化遗存,除了“古村落”被单列一类,珠海渔女、石景山旅游中心、九洲城等作为“近现代纪念建筑”也榜上有名。
作为一个近现代名人辈出的地方,我市去年开始正式实施名人故居保护方案,有计划地对20多处名人故居进行逐步修缮。近年将重点修缮的名人故居是“两苏”即苏兆征故居和苏曼殊故居、“两唐”即唐国安故居和唐绍仪故居和“两容”即容闳故居和容国团故居。苏兆征故居文物征集基本完成,共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收集到近300件文物资料;工程前期的立项、设计等工作已经完成,故居周边民房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
非遗保护有声有色
为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健全了组织机构,设立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等;加强了资金政策扶持,设立每年2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各区镇也安排了专门的保护经费并制定了保护规划。从2007年起,共公布了三批市级非遗名录,并确定了18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项资助,支持他们开展授徒、研习等传承活动。
据了解,从2006年到2009年,我市共组织了三次扎实有效的非遗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在去年举行的第三次非遗普查中,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224条,调查项目102个,新发现项目达 206条,并为它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随着普查工作的开展,我市初步建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以市、区两级文化馆(站)业务干部为主干,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员和大学实习生为基础,老人协查员为补充,共203名专业和业余普查工作人员。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非遗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在金湾、南屏等地小学中广泛开展鹤舞鹤歌、沙田民歌等非遗的教学与培训,使这些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尤其是以元宵节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为平台,对全市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对珠海的非遗起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传承作用。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依托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珠海打出了留学文化、“中西文化走廊”等文化品牌,并于去年启动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首次提出的“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概念,应该是我们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内涵。“凭借这个概念,珠海完全有资格、有条件达到这个水平。如果申报成功,将使珠海历史文化价值有了质的飞跃。”
市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以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统领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加大力度发掘、抢救、保护珠海特有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移民文化、重商文化、岭南民俗风情等历史人文资源。建立历史人文资源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珠海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
建言献策
整合资源 提炼主题
专家建议: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要寻找突破点
□本报记者 张元章
据介绍,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原本就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古村落古建筑损坏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已不复存在;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失的情况下,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显得极为迫切;对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中挖掘弘扬,并通过挖掘弘扬来实现更好地保护,还有待积极探索。
资深媒体人潘海认为,珠海历史文化的开发面临四大劣势:资源太分散、主体不突出、遗存不完整、主线不明确。他建议,要让珠海历史文化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必须认真提炼主题、整合资源、突出主体。
珠海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梁振兴也表示,可以表彰一批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积极分子,成立“珠海市保护文化遗产协会”,形成一支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第二,将“四屋一楼”列入文物保护和利用范畴,即完整的蚝壳墙屋、完整的夯土墙屋、完整的青砖祠堂大屋、历史名人旧屋和伟人所登临过的大楼,如粤海大厦和九洲城等。第三,加大投入,打造“两环一线”,即“环凤凰山”、“环黄杨山”、“香洲至横琴南路一线”三条文化遗产旅游路线。第四,将前山河畔和澳门回归公园规划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驻地,将龙舟赛、民间艺术大巡游、文化遗产技艺表演和产品展销等聚集于此,并重点解决恢复斗门水上婚嫁和中秋对歌会的旧俗。
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肖润君表示,“除了保护文物本体,珠海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整体保护。”
北山会馆负责人薛文建议,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借此形成广泛交流,达成资源共享。”
香洲区打造“香山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吸引动漫研发企业入驻
本报讯 记者宋显晖 通讯员香宣报道:昨日下午,香洲区召开区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常委会议精神。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香洲区委书记尤镇城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学习贯彻工作,深刻领会省委全会和市委常委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明确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理清工作着力点,自觉抓好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全面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尤镇城要求,全区上下要以贯彻省委全会和市委常委会议精神为动力,再接再厉,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充分挖掘和整合历史人文资源,打造“香山文化”品牌。要突出地缘特色,加快建设石溪主题文化公园、积极筹建香山博物馆和推进梅溪牌坊历史文化景区改造升级等。要加快建设容闳纪念馆,举办好容闳留美教育计划启动140周年的相关纪念活动。
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标准。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博会”等平台,继续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着力培育天行者、火车头等一批文化创意重点企业;结合旧工业小区改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动漫、设计、研发等相关企业入驻。
四是加强领导,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把文化强区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纳入全区发展规划,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