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浅议秦汉国画色彩的民族特色(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26日   来源:吉林日报

青年画家 张天爽

《面具》(中国画) 张天爽

《人物写生》(中国画) 张天爽

《汉代帛画》

  张天爽艺术简历

     1982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

     2000年9月——2004年7 月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7 月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大型主题画创作工作室,师从许勇教授,获硕士学位。

     现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2年 作品构成《春夏秋冬之——嬉》、水粉《阳光下的橘子》、工笔人物《老人》被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收藏。

     2003年 中国画《百合》获锦州市第三届国画展一等奖。

     油画《山庄秋色》获锦州市第四届油画展二等奖。

     2007年 中国画作品《血肉长城》被评为校优秀毕业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大展银奖。

     2008年 中国画作品《面具》获得全国美术教师摄影绘画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9年 中国画《六月》入选东北四市关东新生代美术作品展。

     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在掩埋的同伴的尸体旁洒红色的铁矿粉,用矿物颜料甚至是动物血涂抹文身。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色彩活动混合在巫术礼仪之中,它具有象征、装饰和模拟的意味,红色在这一时期被频繁使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为彩陶、岩画和壁画。其色彩的运用集中体现了原始时期绘画的色彩面貌。此时黑、白、红为绘画的主要用色,当然也次用间色。这种对比鲜明、单纯朴素的色彩观逐渐发展,促使了后来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观念的形成。

     先秦时期国家制度出现并初步完善,礼教发达,绘画也作为礼制教化的工具被提倡和大量应用。中国画色彩也随之发展,具有一定“礼制”的色彩。先秦时期的五色观念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可见五色兼施是当时绘画的重要方法,且正色在色彩运用中极受重视,正如孔子言“恶紫之夺朱”。当时人们对间色运用规律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进步。《考工记》中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战国时期的漆奁上绘制的《车马人物出行图》以黑漆为底,用朱红、红、熟褐、棕黄、翠绿、赭、青、黄、白等色,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色彩面貌。这种风格在两汉时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强烈雄浑的色彩风格。

     秦汉绘画在布局、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继承前代并有所发展,基本成熟和完善,创造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第一个高峰。由于秦汉绘画描绘形象较前代更为繁杂,因而在红、黑两主色调基础上较多应用白、黄、绿、赭、金等色。底色多用黑色、白色和红色。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在棕色的绢地上涂以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粉,色彩平涂,画面具有装饰意味。另外,大量的壁画以白为地,以红、黑、黄等色描绘物象。这一时期绘画色彩的选用,一般并非一定遵照物体的实际色彩,而是依照人物对描绘事物认识和所养成的色彩观念,依类描绘。

     此外,秦汉时期绘画所用颜料,较之以往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史前绘画颜料一般为矿物质粉末,人们用各色石土来制作绘画颜料,这在《尚书·禹贡》中均有记载。先秦绘画颜料承继史前,前期仍以天然石质颜料(石色)为主,后期植物颜料(草色)逐渐得到普遍应用,石色以红、黑、白为主,草色有靛蓝、红、黄、绿、黑等。秦汉时期造墨业自两周后进一步发展,其它颜色运用也越来越丰富。颜料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为魏晋绘画用色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绘画用色习惯与颜料技术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五色体系在战国、秦汉之际成型乃至成熟。虽然当时汉人已懂得许多间色知识,但五正色在五色体系中仍是极其受重视的。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及以前的绘画不是平均对待五色,而是多以黑红调为主。红色早在原始社会就为人们所关注。红色与血、火有关,因此具有一定的敬畏、避邪的巫术象征意义。另外中国自古有尚黑的习俗,从史前彩陶到先秦绘画,黑一直都是最常用的重要色彩。到了汉代依然续秦崇尚黑色,所以黑在汉代的地位依然很高,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以红黑为主色调的色彩面貌。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中国画色彩在汉及以前以黑红色调为主色调,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为主,次用间色。这是最初纯正的、未受任何异域影响的中国人的色彩观,是我们汉民族所依据的传统色彩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