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印刷网】
提起潮州,人们首先会想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伟的广济桥,肃穆的韩文公祠,精美的瓷器、木雕,以至香醇的工夫茶,美味的潮州菜,似乎无不传承着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视察潮州时感叹:“潮州的文化特色实在是太明显了!”
依托“文化特色”,做好发展大文章,是潮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路径。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先行地、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主导区,文化与经济融合示范市,促进潮州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大市转变,是潮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加快转变促发展,特别是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潮州和她独有的文化将一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潮州正进一步探索一条打造文化经济,以文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又以经济反哺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千年潮州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潮州要立足长远,大处着手,全民参与,整体推进,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资源,促进潮州人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大市转变。要利用“潮文化”发祥地的优势研究潮州文化精华,利用文物古迹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优势展示潮州文化魅力,利用旅外潮人众多和名人荟萃的优势传播潮州文化影响;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素质,擦亮文化品牌,激发文化活力,努力使潮州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与历史传统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辉映,与世界文明相贯通,把潮州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经济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
积极实施“一名城两基地”、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以建设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为核心,以广济桥和牌坊街为龙头,借历史扬名,以文化张力,通过挖掘“潮人文化”内涵,与旅游业发展相促进,有计划地开发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合理、规范、科学的包装整合,打造潮州文化旅游品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潮州将建成富有个性色彩的城市”,“潮州将不与其他城市争大,城市发展求精,求美。”
———潮州市市长汤锡坤
潮州文化名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著名侨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瓷都
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中国潮州菜之乡
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
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站在修葺一新的广济桥上,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潮州文化之丰富,脚下为纪念唐代文豪韩愈而易名的韩江奔涌向前,江水的一侧是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开元寺等古迹,另一侧则可望见依韩山而建的韩文公祠以及凤凰塔,身边广济桥独特的桥上楼台则重现了当年“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迷人风采。人们在感受着潮州文化古老风韵的同时,也会感动于潮州人对自身文化的珍爱与保护。正是以保护为前提,以文化带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宏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统领力、渗透力和推动力。
力举“文化兴市”战略的潮州模式
西湖山、笔架山、广济桥、韩文公祠、古城楼、滨江长廊、饶宗颐学术馆、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如此出众而独特的人文资源,粤东四市,惟潮州独有。
事实上,潮州文化的丰厚首先来自于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东晋年间始有潮州之名还是从韩愈贬官潮州真正燃起此地的文化薪火算起,潮州的文化史都足够古老。早在1984年潮州就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据统计,潮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居第二位。包括潮剧、潮州木雕、潮绣、大吴泥塑、铁枝木偶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面对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潮州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民侨共建的方式,掀起了“五个一批”工程,继承、传承、修复,保护了这些重要的文化瑰宝,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潮州编制了《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年,“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
潮州市市长汤锡坤介绍,2004年至2007年,潮州采取政府出资与民间和海外潮人捐资相结合的方式,投资9800万元重修潮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恢复了广济桥原貌,使这一千年胜景得以再现。去年,投资1.4亿元的牌坊街修复工程完工,原址重建古进士牌坊20多座,不仅展示了潮州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潮州的文化产品也有了一个制造、展示和销售的中心街区。
另一方面该市科学地“激活”文化的价值,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潮州的谋略在于以文化为抓手,成就陶瓷、五金、服装、旅游、港口等传统或新兴的产业,带动潮州的重新崛起,这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为此,潮州紧锣密鼓地掀起了“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创造一批文化精品,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已传承多年的传统工艺产品木雕、潮绣、陶瓷、大吴泥塑等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面对传统工艺传承乏力的困境,潮州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研究院,设立工艺美术保护基金,重奖获市工艺美术荣誉称号的人才;
搭建良好平台,助推民间传统工艺与市场接轨,为“非遗”项目解决场地问题,划拨原市政府大楼作为木雕艺术馆和潮绣研究所用房,划拨原市法院办公楼给潮剧艺术中心,建立“潮州戏苑”;每年拨出10万元作为潮剧传习和展演的专项资金;
传统工艺品产业化渐成规模。潮绣、抽纱等被应用于婚纱晚礼服制作,一举激活了潮绣和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尤其是带有浓浓“潮州特色”的潮绣,使摩登时尚的婚纱晚礼服风靡全球,为潮州赢得了“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的桂冠。
即便是已高度工业化生产的陶瓷产业,也具有浓厚的潮州文化特色。厚重历史感的“潮州八景”一笔一划地画到精美的瓷杯上,价格可以一下翻几番,浓烈民俗感的“潮州剪纸”被附到瓷杯或碗盘上,则可成为精美的婚庆产品。在5月北京的展销会上,代表广货北上的“潮货”异常紧俏,10天下来,销售总额接近江西、贵州、浙江、福建、海南五地特色产品的总和,就是因为“潮货”独特而浓郁的文化特色。这背后,正是充分发挥了“文化内动力”作用,特别是为陶瓷、服装特色产业注入潮州文化的内涵,从而打造出一批批特色的潮州文化乃至商品品牌。
在潮州,文化已成为助力经济的强大基因,无处不在;在全国乃至全球,“潮元素”更为生动,广为传颂。
文化融入经济,特色之路显后劲
后发崛起,潮州正在努力写下新的一页。
在去年6月的粤东现场会,省委书记汪洋亲自“点题”:潮州应该大力推动经济与文化融合,增强发展软实力,变文化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利用潮州文化底蕴,支撑强大经济的崛起,走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的新路,为全省示范。
这一席话语为潮州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坚定了整合调动一切有利之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说,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潮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思路的指定,或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的确立,都要把文化深深根植其中,以大文化观点统揽全局,在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特色鲜明的潮州文化的基础上,以文壮旅、以文兴业、以文联侨、以文塑人、以文盛城、以文益民、促进城市整体发展。
然而一种文化要真正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活文化”而不仅是橱窗中展示的历史遗迹,就必须与经济发展相融合,走进当下的百姓生活。
事实上,潮州的传统工艺如瓷器、木雕、潮绣等当年就是从古代先民的生活实际需要中应运而生的,现在它们仍要通过市场的竞争取得生存空间。
有关人士表示,潮州特色工业属于传统产业,目前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但密度不高,仅限于几个区域,制约着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因此,“必须立足以文化助推特色产业,以文化融入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发展专业镇,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陶瓷、服装、食品、不锈钢、鞋业、印刷包装、水族器材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打造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
潮州的陶瓷工业无疑是产业文化化最成功的例子。潮州的陶瓷业源远流长,分为工艺瓷和日用瓷两大门类,近年来,他们提出了“工艺瓷日用化,日用瓷工艺化”的发展目标,强调一品两性,无论生产数量还是工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陶瓷总销售、出口量、质量品位均居全国首位。
早在2007年,潮州就着力建设中国陶瓷创新基地及陶瓷文化创意园,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引领,促进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就在6月25日,广东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创业板上市,这是潮州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而它正是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理念,致力于创意艺术陶瓷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陶瓷企业。如今,潮州已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大力挖掘人才,开办专修班培养人才,使潮州陶瓷以创新性强、瓷种齐全闻名,“中国瓷都”正迈向“世界瓷都”。
不止陶瓷业,在潮州的八大特色工业中,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在内的“六大创新”工程,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这背后,是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是紧紧抓住“潮州文化”的精细特质,把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服装、不锈钢、食品等特色产业,从而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事实证明,潮州充分发挥了文化瑰宝在城市升级中的“引擎”作用,大力提升文化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力,过去3年来,潮州市GDP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12%以上,增速分居全省第九、第七位。
更重要的是,经历这一轮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高增长期后,潮州“特色产业牌”、“潮州文化牌”、“港口经济牌”齐头并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古典与现代交融,既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又兼具时代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初具雏形,潮州前景可期。
面临新起点,以文化升级促城市升级
古城潮州,再一次被时代大潮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在海西、珠三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潮州的经济地位陡然提升,从“国角省尾”转身为广东东大门,尤与闽南文化相承一脉,丰富的临海资源一旦激活,潮州实际上已成为广福大经济圈内最重要的经济极、文化极之一,后发优势显现无疑。
市委书记骆文智表示,要实现潮州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抢占先机,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港区建设,壮大港口经济,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与一体的南方沿海区域性重要港口,培植潮州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这一新起点上,文化依然是推动潮州发展的内动力。
2009年的侨博会,潮州打出“侨文化”牌,一举引得天下潮人皆思归。说到底,就是要利用好港口资源条件,发挥人文优势,做好“侨”字文章,聚侨心、凝侨力、引侨资、促发展,努力打造临港产业聚集区。
市长汤锡坤说,以文化为纽带,实施借力发展,利用潮州文化与闽南文化、广府文化互相交融的优势,潮州有望打造成为粤闽台旅游走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我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标和展示窗口,使潮州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在潮州文化学者曾楚楠看来,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化、为经济注入文化内涵等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重塑潮州人勇于开拓、诚实守信等人文精神,这才是潮州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省委书记汪洋曾评价潮州“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没有完全激活”。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在谈到对这句话的理解时认为:“什么是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个人理解是文化精神,即潮州先民早已有之的那种团结拼搏、敢闯敢试、务实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这种精神其实有其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潮州文化以古闽越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域外文化、海外文化兼收并蓄,“兼容”成为潮人固有的精神属性;从明清时期开始,潮人移民海外蔚为风气,孕育出勇于开拓的心态;加之潮州人历来善于经商、吃苦耐劳、敢于冒险,这些优良传统对于现代潮州人影响深刻,也成就了现代潮州人的人文精神。
潮州文化真正的影响力不仅于此,它还体现在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杰出人物,远的不说,当代就有文化大师饶宗颐和商业巨子李嘉诚等。而潮州文化能否薪火相传以至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其优秀的人文精神能否得到发扬光大。
于是,潮州首先想到激活的是潮州和潮州人精神。1996年,潮州开启时代精神教育活动;2006年,潮州以“开放、务实、创新、奉献”定义新时期潮州人精神,并且以书面形式写入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成为潮州新的人文座标引领社会风尚。
有学者认为,潮州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近几十年的文物保护,存储了深厚的文化资源,现在因应着全国对传统文化再认识的潮流,以及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契机,潮州到了收取“文化红利”的时候了。
在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看来,潮州正在探索实践的发展路子,是“一条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体现科学发展观、适应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潮州应该以“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广东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骆文智更是信心十足:“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潮州有优势,也有基础。潮州将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和扩张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力、渗透力和推动力,使文化迸发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力争2011年实现文化经济产业化、特色经济高端化,努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先行地、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主导区、文化与经济融合示范市。”
乐凯华光杯2009年印刷十大评选颁奖盛典精彩呈现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