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1日,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交流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改革的思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黄文平作了主旨发言,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负责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和地方编办代表与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什么是公益机构?
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的机构,统称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中国公益机构的主体。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孙志军
中宣部副部长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中央编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单位举办这次研讨会,对于中国当前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共同交流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及几点思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设施普遍加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可以说,逐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功能和定位,把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出发,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了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手段,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建设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面向市场,加快发展步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各地在文化建设中,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重要职责,更加重视构建覆盖全社会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重视普通民众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加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不同类型的分配办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规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目前,500多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完成了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普遍提高。
三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群众主要是农村地区等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初步解决。其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各级服务点75.7万个,已覆盖75%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初步实现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2009年放映电影780万场;农家书屋工程已建成30万家。2001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为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3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45%。按照规划,在未来几年,我们将逐步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宽。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展流动服务、数字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推广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改进投入方式;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全国已有144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免费开放,接待观众达到8.2亿多人次,社会效果很好。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和省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明确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要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企业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额在利润10%以内可以抵扣所得税等。据统计,2005年到2009年,全国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从596亿元增加到134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
六是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2002年至2008年,全国各级艺术院团到基层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演出202万场。推进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以及家庭文化建设,依托重大节庆、传统节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立足基层,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组织送书、送戏、送电影,努力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知道,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总体状况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系,处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切实有效解决。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20户以下自然村覆盖,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确定实施一批新的文化工程建设项目。二是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免费开放。三是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五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更加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回顾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感到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科学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处理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的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兴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购买公共文化产品,还是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都应以财政投入为主。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面向广大普通群众、公益性的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应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重心下移,把建设重点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近年来,我们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广大农村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仍较匮乏。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注重坚持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靠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也要靠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以改善服务、提高综合效益为重点,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习借鉴国际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面向大众、服务人民。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