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珠海斗门民间技艺捉泥鱼再放异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11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本报讯 看谁竹笼编的快,看谁泥鱼抓的多。昨天下午,在斗门区大角头水闸附近的泥鱼生态保护区,来自乾务镇虎山、马山等农村的50名村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装泥鱼习俗比赛。斗门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称,这是今年6月装泥鱼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斗门区首次举行类似的展示宣传活动,旨在增强社会各界对这项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技艺的认识和了解,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尽管赛场偏僻难寻,天气酷热难耐,但昨天的装泥鱼比赛仍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以及摄影爱好者的前往“观战”,不少对民间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市民也从市区专程赶来,一睹国家级“非遗”的风采与魅力。

     此次比赛共分编织泥鱼笼和装泥鱼两个项目。当天下午3时许,编泥鱼笼比赛打响,从50名报名者选拔而来的10名选手参与了该项赛事,其中包括装泥鱼“非遗”项目传承人、虎山村村民黄炎庆。

     按照规则,编织鱼笼比赛时间为30分钟,以编织鱼笼数目多少排列名次,未编织完的半成品则按鱼笼编织圈数多少界定胜负。

     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赛开始时每个选手身边都放着一根长约半米的竹竿,手里则分别拿着一个小刀。比赛开始后,坐成一排的选手们“手口”并用,去竹囊、刨清篾皮、劈开创口、破篾、拖篾,动作非常娴熟,10分钟之内基本完成上述5道程序,坐在最边上的虎山村村民黄炳夫速度最快,截至比赛结束时,黄炳夫手中的鱼笼圈数达到20圈,夺得了该项赛事的一等奖,而夺得二等奖的2名选手的成绩分别为18圈和16圈。

     下午4时许,“最有技术含量”的装泥鱼比赛正式开始。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海水退潮形成的大片滩涂上,50名选手脚穿“蚝袜”,一只脚踩在1米多长、30厘米宽的泥板上,另一只脚踩在滩涂上,利用向后的蹬力推着泥板向前滑动,双手则时而把住泥板扶手掌握方向,时而停下将挂在扶手上的鱼笼“藏”在滩涂里。

     “‘蚝袜’是我们自己缝制的,作用是防止捕鱼时被蚝壳割伤。”据传承人黄炎庆介绍,装泥鱼的过程包括看、放、等、收等四个程序,即首先观察泥鱼在滩涂上走过的痕迹,找到泥鱼可能藏身的泥洞,“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考验技术的一环”;然后再把泥鱼笼口对口放在找到的泥洞上,等待约半个小时后,再把鱼笼和装到的泥鱼收回来。

     下午5时许,选手们完成了上述4个程序,纷纷踩着泥板,带着鱼笼向岸边划去。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选手都能“满载而归”。根据最终的比赛结果,50名选手在为时1个小时的比赛中,一共“装”到了130条泥鱼,其中抓到14条的虎山村村民黄德尧取得第一名,还有不少选手空“笼”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