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书风”不仅是中原的
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说,“中原书风”的概念是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河南中青年15人“墨海弄潮展”时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追索,“中原书风”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艺术实践和强力思维的开放系统。
著名书法理论家西中文认为,中原书风已为中国当代书坛接受并被普遍效仿,雄强豪放的书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篆隶魏碑也早已成为全国书家的普遍选择。“中原书风”已经成了当代书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原书风体现的主要是时代特色而非地域特色,当代中原书风之所以能够风靡全国,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书法艺术的时代发展方向而非地域特色。中原书风从艺术上和组织上都比较好地完成了传承过渡、新老交替,使它始终在当代书坛引领潮流。
辉煌背后有隐忧
著名学者孙广举用“顺风顺水、自由豪放;群体弄潮、名家迭出”来形容河南书法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与会专家也清醒地指出了河南书法辉煌背后的隐忧。
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强说,现在书法界存在一些问题,比较重视技术性训练,为打造而打造,为创作而创作,为迎合评委而创作。我们需要有棱角的评论家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需要评论家来总结书法界的规律和弊端,指出来警悟书法界。
西中文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普遍重创作、轻理论,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很少有评论家当评委,个别当评委的也是以创作者的身份参加的,好像只懂书法理论字写得不够好就不算是书法界的人。书法界现在还处于“厨师当家”的状态,做什么就得吃什么。这样的不良认识应该扭转扭转了。
书法理论家姜寿田认为,书法评论的弱化造成了书法创作的无思想状态。当前,艺术的评判标准出现了很多问题,上座率、收视率、发行量、值多少钱成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这样的后果使文化不断地俗化。在书法创作上,评奖、流行书风、市场影响甚至左右了书法家的创作。
书法理论家孟会祥说,河南书法在取得辉煌的同时,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原创性不足,继承深度不够,可持续性欠缺。教育、研究与创作的良性互动尚未饱满。书家个体的文化品格还不够明晰。这样就存在着某种危机,虽然频频获奖、入展,但不能独造、不能厚积,作品没有穿透力,也就难成大家。
著名文艺评论家刘景亮认为,书法艺术的门槛很低,市场很好,强烈的功利性消解了艺术心态,使书法家的创作陷入了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这样的苗头应该引起重视。
需要借力文化教育
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放教授说,河南30年来书法事业的迅猛发展,堪称新时期书法生产社会化的典范。河南在书法创作上成为“书法大省”,但在书法的高等专业教育和书法学术研究上却明显地落后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要发扬河南书法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长期保持在书法艺术创作全国的领先优势,基础在教育,关键在科研,要有书法的高等教育。河南的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书法专业,郑州大学已经招收了两届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后还要招书法方向的本科生。河南要将书法创作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从书法大省到书法强省的转变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
刘景亮说,河南书法的文化自信很可贵,中原书风能够形成得之于强烈的文化自信。对于书法家来说,技艺是基础,文化积累越丰厚,书法的生命力越强。河南书法界在重视书法实践的同时,要重视书法理论建设,构建中原书法理论体系,增强中原书风的影响力。
文艺评论家何弘认为,没有文化层面的自觉,艺术精神的追求,书法家只能沦落为书法匠人,成不了文人。
孙广举说,书法大家是在文化的沃野上生长出来的,书家名家们要善于回溯文化的源头,要有登顶意识,敢于开宗立派,起到引领作用。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宋华平说,今年省书协还将推出一些大型书法活动,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的结合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