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印刷工人诉说防暑变迁 告别“铅火”迎来“光电”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9/2010 02:29: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九点:未来印刷用纸发展趋势 ·上海国际印刷周今日开幕 ·走进印度印刷业神秘世界 ·国内印刷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回眸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造纸业    

    【慧聪印刷网】

  当印刷精美的报纸摆在你面前时,你可曾想过白纸变成报纸的过程中,饱含了印刷工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从“铅与火”的年代到“光与电”的时代,印刷工人在高温、噪声中有着怎样的防暑变迁?7月7日,几名老印刷工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过程。

  从“全副武装”泼硝酸

  到“远程操控”看电脑

  7日上午11时许,烈日高照。在广西日报社印务中心的几个车间内,空调吹出凉风让人觉得很舒服。在印刷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在擦拭检查印刷机,为晚上大量的印刷任务做好准备。

  在制板车间内,记者见到了1972年就在印刷厂工作的陈锐。他说,他刚到厂里时,印报纸用的还是铅字印刷机,码字、制版全是人工操作。当时,印报纸还要配药水来冲玻璃板,让玻璃板显影,再用红外线将板烤干。随后,为了让一些大标题能够显示出来,工人们都要戴上帽子、面罩、胶制手套,穿上水鞋,将自己全副武装后,将大量的硝酸倒在铅板上,目的是腐蚀铅板。硝酸一倒下去马上散发出大量热气,工人们的身体就像是被蒸熟了一样,汗水像雨滴一样冒出来,热得不停地大口喘气。

  “很多时候,硝酸会溅到身上,由于热量过高,衣服上都被烫出了一个个小洞,很多工人手臂上都留下很多疤痕。”陈锐指着胳膊上的小伤痕说,一个晚上下来,那种感受是难以用一个“热”字来形容的。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刷厂换了先进的胶印设备,正式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印刷技术进入“光与电”的时代。“1995年后,我们的工作室就有了空调,全靠电脑操作了。但是那时的车间比较狭小,不像现在这样又大又舒适。”陈锐说,连制版用的药水、程序都用电脑配好,只要按顺序按几个按钮,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以前一两个小时的工作量。

  从汗流浃背“光膀子”

  到空调房里“穿制服”

  “以前的印刷车间,机器散发出来的热量连空调都挡不住,大家只好穿短裤、光膀子。”1987年就在印报车间工作的刘德健说,那时所有的印刷机都在一个开放式的车间内,密闭性差,发出的热量太大,虽然有空调,还是让人不断地流汗。现在,一个房间只有一两台印刷机,热量小了,密闭性也提高了很多,在里面工作基本不会感到热。

  刘德健说,他刚到印刷厂时,有一次,大伙儿凌晨3时用温度计测车间的室温,结果是41℃。工人们为自己光膀子、穿短裤工作找到了好借口。当时唯一的降温设备就是头顶上的一台吊扇,大家都争抢着到风扇下面去吹风。还有人抽空跑到车间旁的一个小卫生间里去冲凉,可是回来后没过几分钟又全身是汗了。

  另一名印刷厂的老工人告诉记者,那时不仅热,而且机器的噪声很大,两个人距离不到1米,用正常声音说话根本听不到,只能大声嚷,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大嗓门”。

  几名年轻的工人穿着整洁的工作服,长袖子稍微往上挽了两三圈。他们告诉记者,现在电脑房里的温度只有25℃左右,有时还会更低一些,而且空调几乎全天候都是开着的,在里面工作感觉很舒适。

  

  

  从“体力劳动”印报纸

  到“脑力劳动”按按钮

  陈锐说,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讲究低碳、环保。要不了多久,工厂会引进更先进的制版设备,更加环保,更能节约成本。这种环保的意识,在以前他们从来都没想过。

  看着一块块刚刚印制出来的铝板,一名老印刷工人不禁感叹,以前工作的时候要扛15公斤重的倒模板,印刷的程序十分复杂,几乎每道程序都是靠体力支撑。现在有了新的电脑、新的设备,他们做起了脑力劳动。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上,所有的按钮全是英文,要从头学起,老工人学起来则比较吃力。

  “每引进一个新的设备,我都很认真地拿着笔记本记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按钮的作用,上面的英文代表什么,还要反复记几次,生怕把程序弄错。”陈锐说,虽然他年纪大了,但还是能体会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工作量小了,环境也好了。现在的工作不是光有力气就能胜任的,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乐凯华光杯2009年印刷十大评选颁奖盛典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