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向来温文尔雅的李少红这次居然发飙了,而且是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近日,有关著名导演李少红怒斥媒体“抹黑”新版《红楼梦》是不公平行为的消息成为舆论的热点。这为本来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新版《红楼梦》增加了新话题。然而,李少红这番情绪激动的“控诉”,却也引发了反思,改编名著到底要不要尊重原著,怎样尊重原著才适“度”?
新版《红楼梦》
好比听话好学生
新版《红楼梦》显然不想背负篡改名著的骂名,可李少红导演似乎却在追求忠于原著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电视导演的本分。相比之下,一样“板砖”无数的新版《三国》显然拍得更像一部电视剧,至少它不是一部“看图说话”。
改编名著自然要尊重原著,但新版《红楼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好“度”!它“忠于原著”到了什么程度?“剧中涉及的女性角色,字幕也一律按照原著,打成‘他’。”专家认为,高度忠于原著会让观众觉得电视剧是在图解小说,而没有让观众遐想的空间。更有人认为“新版《红楼梦》就像一个听话顺从的好学生,其对于120回本原著的还原,简直到了不越雷池半步的程度。”问题的关键是,观众需要这样的“听话好学生”吗?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经常发生的颠覆原著和背叛原著的一次纠偏,但是,我们更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剑走偏锋,是导演用“忠实原著”来作为妥协各方诉求,掩盖创造性缺乏的讨巧捷径。
李少红赢了专家
失了观众
对于目前新版《红楼梦》引来的种种“板砖”,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马瑞芳教授坦言都是可预料的正常事,“在我心里,谁也演不了《红楼梦》,我特别认同红学专家蒋和森的观点,《红楼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适合拍成影视作品。”
对于众多观众批评新版《红楼梦》照搬原著、更像课本剧的评价,马瑞芳教授直言这种改编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我看来,新《红楼梦》比新《三国》好,它没糟蹋原著,还拍了很多1987版无法完成的镜头,譬如前两集的神话开篇、石头记的由来以及太虚幻境等,我当时就说过,拍这些是吃力不一定讨好。太忠实于原著肯定会限制发挥,违背观众的观赏习惯;而太过于发挥专家又不乐意。显然,李少红是赢了专家、失了观众。”
有专家认为,在消费社会下,电视等视觉文化以其商业性、娱乐性和通俗性迅速占领文化市场,这导致了人们审美形态的多元化。由此,经典改编如何既保留文学的内涵,又满足商业化市场的需要,成为消费社会中经典改编的困境。而新版《红楼梦》的遭遇,就是这一困境最为明显的折射。
关键是理顺
名著改编背后的产业利益
经典重拍剧一定会被比较,重拍剧往往在选景、化妆、特效、投资上占尽优势,但近年来的重拍剧,鲜有受到观众好评的。如此吃力不讨好,究竟为哪般?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非常理解李少红们的难处,毕竟改编经典如何面对原著是个坎,处理不好不仅会招来非议,还会因此损伤到各方的利益,还不仅仅是“尊重原著”那么“单纯”的事情。事实上,消费时代的名著改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进入到各方利益群体的产业链之中。一部平面的原著要在屏幕上立起来,其中牵涉到如制片投资、演员薪酬、票房分成等产业协议。这一切都构成了名著改编中所包含的文化诉求得以实现的前提和背景。也正因为如此,忠不忠实原著甚至都成了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哪一种更符合利益的诉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新版《红楼梦》,虽然打着李少红导演的字样,但并不是李少红一个人说了算的。
当下的影视圈,我们更应谨防名著改编仅仅成为各方获取利益的载体,成了失去任何文化创造意义的简单产业运作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打着“忠实原著”旗号,投资上亿元拍摄的新版《红楼梦》,比起以往“背叛原著”的“戏说”经典,更值得我们警惕。
总之,电视剧与经典文学结盟要相得益彰,关键在于要理清笼罩在名著改编之上的产业诉求,对之进行理性引导,才能生产出既能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延续经典名著的内涵,使文学与电视剧在互动中达到多赢的好作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