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重庆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5日   来源:重庆晚报

  目前,重庆市130多万学龄儿童被留在家里,或与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居在亲戚家里,或独自寄宿在学校,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也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

     怎样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教育、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单位)和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还延伸到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体质健康等全方位培养,学校功能由教育教学延伸到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安全等提供一体化服务。

     目前,重庆市不少区县都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

     本版稿件由记者 汤寒锋 姜莹 采写

     代理家长

     代表区县:南川、璧山、江津

     有爱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作为代理家长,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代管人、老师、镇街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办公室对接沟通,做到每月陪同留守儿童做一顿饭、摆一回龙门阵、辅导一次作业、打一个亲情电话、参加一次户外运动。目前南川区就是这样做的。

     璧山县的代理家长,要做好“四管”,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还要扮好“五个角色”,分别为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而在江津区,现在有2000余名代理家长和700多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了近5000名留守儿童。统计显示,71%以上的学生在品德和学习上进步明显。

     教育“4 1”

     代表区县:石柱、丰都

     石柱冷水小学、丰都北京青年希望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培养实验”,推进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体质健康”为重点的“4 1”留守儿童教育模式,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知心姐姐信箱、半军事化管理等方式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培养。

     托管家园

     代表区县:垫江

     垫江县政府制定了“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建设指导标准及指标体系,让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住宅或其他固定场所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对有条件的留守儿童进行有偿的规范托管。

     在“托管家园”,留守儿童家长与托管人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和权利,托管人按照要求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使留守儿童在托管园中学习有人辅导、衣食有人过问、安全有人监护、病痛有人关心、行为有人示范。目前,垫江县已建成16所托管家园,5808名留守儿童在其中快乐成长。

     亲属代管

     代表区县:忠县、开县

     通过调整学生入学政策,允许农村留守儿童“投亲靠友”就近入学,建立并完善了父母常管制度(每学期由学校给外出家长写一封信,提出指导孩子的建议)、托管家长培训制度(家长学校每学期授课不少于2次,为托管家长提供教育知识)、家教研讨制度(学校每学期开展2次留守儿童管理经验交流,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策略)、重点管护制度(教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问题儿童”进行重点帮教、定期家访),以增强家长和托管家长的责任心,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水平。

     寄宿之家

     代表区县:南川、丰都、石柱

     南川、丰都、石柱等区县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家长式的教职员工”,辅以“家庭式的学校管理”,实施“家校一体化”管理,让留守儿童过上家庭式的校园生活,教职工既是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良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还是勤工俭学的师傅。

     南川鸣玉中学建立了由教职工组成的“家务委员会”管理全校留守儿童这个“大家”,根据留守儿童所处学段分设若干“小家”,各“小家”按“家务”性质又划分住宿、生活、学习、活动等项目,让留守儿童“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

     南川马嘴东州春蕾小学建立了学生养殖实验基地,饲养了百余头猪,每周宰杀2-3头,免费提供给全校学生改善生活。开县白泉平安希望小学,学生不带一分钱、一颗粮就可以在学校学习生活。

     亲情联线

     代表区县:忠县、巫山、黔江

     忠县中小学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建立了“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儿童能每月与父母语音视频聊天一次。

     巫山县金坪小学组建了亲情QQ群,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下午4点至5点,留守儿童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进行视频对话,谈学习,聊生活,让远方的亲人安心工作。

     黔江区黑溪中学免费开通了4部“亲情电话”,留守学生每周至少与父母通话一次,让外出家长能与孩子及时沟通和交流,增进了留守儿童和父母间的亲情。 个例1 “知心姐姐”似朋友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小学,有一个“知心姐姐”信箱,校长陈俊生每天都要打开信箱来,翻看每一个留守儿童写给“知心姐姐”的知心话。

     冷水小学是一所偏远山区学校,有不少学生都要走三四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全校583名学生中,有291个都是留守儿童,甚至有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母。因为想父母、念父母,一些学生还因此“恨”上了父母,造就孤僻、偏执的性格。

     这让校长陈俊生认识到,学校不仅要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转变他们的性格。

     为此,陈校长特地做了一个大大的“知心姐姐”信箱,放在教学楼的一角,鼓励孩子们写信、写纸条向知心姐姐吐露心事。

     陈俊生说,其实“知心姐姐”并不是一个人,“她”既是学校的领导,也是德育教师,还有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家都通过信箱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解开他们的心结。

     有一天,当陈俊生打开“知心姐姐”信箱,看到一个留守儿童的信,她太想念父母,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知心姐姐”能帮自己找回爸爸妈妈来。“知心姐姐”找到这个孩子,想办法与她谈心和疏导,让她的心情渐渐平和下来。

     现在,冷水小学开设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讲座,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每月办一次心理健康黑板报,每学期排演一场大型心理剧,举行一次心理健康节……孩子们有了什么心事都知道讲给“知心姐姐”听,心理阴霾一扫而空。

     个例2 “代理家长”像爸妈

     “以我的成绩,估计考不上好大学了,怎么办呢?”前天深夜,南川鸣玉中学的音乐老师谈强的手机中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息,名字显示是“小毅”。

     35岁的谈强是一个7岁小女孩的父亲,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在过去的6年里,给5个初中甚至高中的孩子当代理家长,小毅就是其中之一。

     2005年起,南川鸣玉中学开始实行“代理家长”制,首批选择的家长大部分是老师,或者政府公务员,谈强那时成了代理家长。“经济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心和有能力去和孩子们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校长王嶙这样说。

     “孩子们需要的并不多,只是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交流。”对于小毅来说,代理家长亦师亦父亦友。小毅的父母在主城打工,他跟着婆婆爷爷以及大伯住在老家。小毅不合群,下课后喜欢一个人趴在教室前的阳台上,像是有心事。谈强成为他的代理家长后,有心记住了小毅的生日。在小毅15岁生日的午饭时间,谈强带着一个蛋糕“突袭”,谁知,小毅欢天喜地地吹完蜡烛,却悄悄地哭了。“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那是15年来他第一次过生日,吃蛋糕。”

     而在5个孩子中,小陶是变化最大的一个,现在已是长江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大学生,以后将成为谈强的同行。

     小陶的母亲两次再婚,家中还有两个弟弟,父母长年在外打零工,姐弟三人都是家里的老人照料。一直被忽视的小陶,没有自信,不爱说话,成绩也不好。

     后来,谈强发现了小陶对音乐感兴趣,就特意多加培养,鼓励小陶参加各种活动,积极表现自己。在代理家长一年到期后,小陶初中毕业,但双方决定继续“父女”关系,谈强也指导小陶学习音乐,直到2008年考入大学。

     “代理关系早就解除了,但我每次放假,都是先到老师家里去,吃顿饭聊聊天。”小陶说。“谈老师虽然年轻,却很投入,给初中生当代理家长,他最怕女孩偷偷去谈恋爱,男孩去打游戏或者和坏孩子混,真的像父母一样。”

     个例3 寄宿制学校是我的家

     7月2日,是重庆市中小学校放假的日子。南岸区84中初一(1)班学生王晓聪在宿舍里收拾自己的被子、书本准备回家,等着外婆来接自己一道回家。

     13岁的王晓聪住在峡口镇,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回来呆几天。多年以来,王晓聪一直与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79岁的外婆不识字,年纪也大了,根本无法管理王晓聪的生活和学习。上小学的时候,王晓聪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每天放学之后,他就在田间地头玩耍,等着外婆给他准备好晚饭,没有人过问他的考试成绩,不会做的作业从来就没有人给他讲过。

     去年9月,王晓聪来到84中读初中。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从此他可以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再也不会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

     从上初中以来,王晓聪已经在宿舍里住了一年了。他很喜欢住校的生活,每天食堂可以按时吃饭,晚上和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学习上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一整天都跟大家在一起,晚上还要到寝室里,十点以后看大家睡下了才离开。周末,老师们常常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让这些留守在校的学生不会感到孤独。

     为方便学生与在外地的父母交流,学校还专门设了一部电话,每周让孩子与家长可以电话联系。同时,还利用学校计算机房的设备,为留守儿童建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儿童在周末可以与远在外地的父母约好时间网上聊天。

     “以前住在家里,老是想爸爸妈妈,现在,可能是我长大了吧,虽然住在学校里,也没有那么想爸爸妈妈了。”王晓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