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观点认为,国家、地区之间,十年比的是经济,五十年比的是制度,一百年比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在文化科学发展的思路下,成都探索出一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成都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很和谐的城市,多元文化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围绕全力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都市文化系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率先在全国构建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民性的特点,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在遗产保护、艺术生产、文化产业等方面,也逐步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成都样本”。随着成都文化的品牌日益多元化、系列化,成都文化已经走出成都,走出中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硬件”全面转向“软件”
——成都市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长效机制
“哇,还有北京专家给我们亲自上课,这样的培训太安逸了!”——接到刚刚收到的培训通知,双流县万安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光和既兴奋又期待。由成都市文化局组织举办的“成都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即将于7月4日开课,和李光和一样,全市238个文化站长77个中心主任将接受来自北京专家的现场辅导,这样高水平培训,对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基层文化干部而言,无疑是第一次。
北京专家亲自辅导
全市基层文化干部集体上课
据了解,这次培训分为“集中培训”、“组织实施”、“考核评定”三阶段,总时间达5个月。第一阶段集中培训将于2010年7月4日—10日在市委党校开展进行,邀请来自文化部、国家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和省、市文化战线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时间为4个月。通过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后,用1个月的时间,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出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或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策划方案,交当地文化局,再由当地文化局报送成都市文化馆作为此次培训的考试,并按策划方案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第三阶段考核评定阶段定在11月份,成都市文化局组织若干考核评定组,对所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设置、功能发挥、活动组织、日常管理等,重点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核评定,考核合格的颁发上岗证书。
“这次培训,最大的亮点是请到了北京的专家来成都上课,而最大的特点则是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认为,培训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论提高,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之中,因此第二、三阶段专门设计了“组织实施”和“考核评定”。这样的安排,既有创意,更有实效。
类似这样的培训,只是成都市文化局今年实施的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朱局长介绍,市文化局目前正分批组织局机关、基层单位以及区(市)县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分批到北京大学等地进行集中培训,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素养和理论水平。
由“硬”转向“软”
探索文化站长效管理机制
基层文化干部的大规模培训,实为成都市公共文化建设悄然“转向”的一个信号。如果说,2009年的重点工作是“硬件建设”的话,那么进入2010年,成都公共文化建设的中心词则是“软件建设”。
随着全市77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以及238个乡镇文化站在去年底相继全部建成,新的课题又摆在了成都文化工作者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站、活动中心的作用与功能、如何实现它们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最终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权益?基于这样的思考,早在年初召开的全市2010年文化工作会议上,基层文化阵地的“软件建设”即被定为全市文化系统今年的“头号工程”。
“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的背后思路,实际上就是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阵地的长效管理机制。”朱局长一语道破“天机”。事实上,在去年4月,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就正式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保障了人员编制以及运行经费,突破了长期以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瓶颈”;而今年,《成都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管理办法》也将按期公布实施。《管理办法》确定了“政府建设、专业管理、免费服务”的原则,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在规划建设、功能配置等方面做了硬性规定,同时在围绕人员经费、责任管理、职能服务、考核奖惩等方面推出了操作细节。“我们想通过《管理办法》的推出,全面落实文化站(中心)的‘基本阵地、基本经费、基本人员、基本活动’,并最终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朱局长这样评价道。
而在全市各区(市)县,文化部门探索文化阵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在青白江区城厢镇,由当地文化站组织指导,全镇19个村拥有29支各类民间文艺队伍,6.5万人口中,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口超过2万!通过“队伍建设带动活动开展”的做法,在城厢镇成效斐然;在新津县邓双镇,以新建的文化站为平台,吸纳了广播站、劳动技能培训站、教育站等各相关部门的多种服务机构进驻,不仅使文化站的场地、设施发挥了最大的功效,同时也聚集了人气,文化站的阵地活动也因而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金堂县,当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的作用,成立了十余个各类协会,让平时处于无序状态的群众文化队伍有了组织,不仅方便管理、培训,也让当地的基层文化迈上了新的台阶。
“有党和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和重视,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基层文化就会越来越红火,干不完的文化活,让我越活越年轻。”温江区永宁镇文化站站长宿成林的这番话,正代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心声。
艺术原创力量令全国刮目
从大型魔幻杂技剧《神话金沙》到电影《坚强》,再到川剧《马前泼水》;从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到金盾奖;从征服成都本土观众,到北京进行驻场演出……近年来,成都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不断涌现。成都艺术原创力量左拥市场、右揽奖项,井喷之势令全国业界刮目。
A面:走出去 扩大成都文化影响力
体制“破茧”
国有文艺院团勇闯“商海”
大型杂技剧《神话金沙》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组织策划,由成都艺术剧院杂技团与民营企业德阳市杂技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一台大型魔幻杂技剧。该剧以古蜀金沙文化为主要题材,以杂技艺术和富有四川元素的表演,演绎了三千年前神秘的古蜀文明。它是国有艺术院团探索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我市国有艺术院团在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更新观念、转换机制、以公司化运作方式,大胆引进民营企业联合打造的一个良性的文化产业项目。
《神话金沙》创作于2008年。受到上海演出商的邀请,该剧于2008年12月10日在上海宛平剧场首演并展开了为时半年的驻演。在当时金融危机严峻的形式下,在上海演出176场,销售收入达到150余万元,观众达到10万人次。因《神话金沙》在上海的成功演出,引起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视,成都艺术剧院杂技团还受到苏州方的邀请,按照《神话金沙》的运营模式为苏州工业园区量身打造了大型旅游杂技专场演出《苏SHOW》,至今已上演420场,受到了苏州方领导和华东地区观众的高度评价,《苏SHOW》是本土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成功体现,是《神话金沙》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最佳证明。
上海演出结束后,《神话金沙》于2009年9月与北京市总工会达成了租用北京工人俱乐部三年的租用协议。2010年1月3日正式首演以来,该剧在北京已经演出了437场,来自全世界各国的观众总人数20余万人次,在旅游演出淡季的期间销售收入达到300余万元,仅售卖演出光碟一项每月都可达到5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该剧每晚的演出可谓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场场爆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业内专家评价,该剧是除东北的“刘老根大舞台”外,目前在首都北京常年驻演的唯一既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又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舞台作品。它将在北京驻演三年,实现近3000场的演出。《神话金沙》在北京驻演,是成都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走出的坚实一步,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是成都市灾后文化重建的重要标志,将形成一个重要的宣传成都、弘扬城市精神的立体窗口。更为重要的是,成都杂技团在开拓北京旅游演出市场的同时,其运作模式对于致力于体制改革、探索市场之路的国有艺术院团来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面:扎根本土 依托特色题材赢得赞誉
“马小跳”
将打造成全国儿童剧精品品牌
由市少儿艺术剧团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打造的儿童剧《寻找大熊猫》在结束了成都首演之后,即将启动全国巡演计划。该剧根据著名“童书王”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图书改编,是全国首部以大熊猫为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
《寻找大熊猫》的主创阵容可谓名家荟萃,这部儿童剧“集合”了国内最优秀的儿童剧和舞台剧人才,是近年来难得的儿童剧中的艺术精品。导演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钟浩担任,中戏著名音乐人戴劲松作曲,中戏舞美系副教授边文佟为该剧设计舞台。本月,《寻找大熊猫》首演大获成功,令出品方信心十足。市少儿艺术剧团团长车尔宁说,继儿童剧《巨人的城堡》之后,他们推出了《寻找大熊猫》,就是想把“马小跳”打造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儿童剧的精品品牌,用现代、时尚、夸张的艺术形态,捕捉现代儿童的超前审美意识,吸引孩子们进入舞台艺术殿堂。据悉,目前已有多家演出商在与该剧出品方洽谈全国巡演合作计划。
首部展现灾后重建的影片
成都造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涌现了一批抗震救灾题材电影。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化局组织策划,成都艺术剧院和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联合出品的电影故事片《坚强》,则是首部展现“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主旋律影片。它从对地震灾区人民心灵和情感关注这一独特的人文视角入手,以灾后重建、住房联建、家庭重建为切入点,以四川重灾区两个典型而普通的受灾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灾区人民自强自立,不惧天灾、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本片由曾获得金鸡、飞天、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孙敏出演男一号。著名的川籍明星赵亮、王迅等也加盟影片的演出。影片没有任何地震时候的片段或者回顾,直接让故事发生在了重建的工地上,从小人物小事件入手,讲述平凡老百姓的生活。据悉,该片自去年12月8日开机以来,在“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都江堰市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紧张拍摄。电影评论家曹俊冰等人给予该片高度评价,认为《坚强》是本年度最能打动人心的电影之一。
新模式
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除了影视剧、舞台剧外,我市还在传统艺术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市川剧院开西南戏曲界的先河,成立了川剧首个艺术工作室——陈巧茹艺术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以项目制的剧目生产形式,让古老的川剧焕发崭新的活力。新版川剧《马前泼水》是工作室制作的首个剧目。省剧协秘书长刘宁认为,《马前泼水》的尝试突破了剧目创作靠拨款、演出等资金的瓶颈,探索出川剧发展创新的新模式,他预测,该剧在赢得口碑的同时,更将赢得市场。
虽然延续了传统戏剧《马前泼水》的故事脉络,但新版《马前泼水》改变了一味批判妻子的立场,对这个女人多了些悲悯和体恤。该剧是一出生角戏,由市川剧院著名演员蔡少波担任男一号朱买臣。梅花奖得主陈巧茹甘当绿叶,出演二号角色崔氏。
既当演员又做制作人,陈巧茹对自己角色的转换很坦然。她说,之前川剧剧目生产都是由国家出资,每年生产的剧目数量有限,如何让川剧常演常新,让观众看到更多更好的川剧,是她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近年来常思考的问题。为了保护传承川剧,培养川剧中青年后备力量,此次在市川剧院的支持下,陈巧茹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生产工作室,探索川剧发展的新模式。据悉,《马前泼水》首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该剧正在全省各大高校进行巡演。
文化走出去
成都美名传四方
今年6月24日,成都市川剧院应邀赴香港参加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机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首届香港“中国戏曲节”。剧院于6月25日下午14∶00和晚上19∶30在香港高山剧场分别进行“学校文化日”交流演出和川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并还将于6月26日晚上19∶30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演出川剧高腔《红梅记》……这只是成都市文化系统受邀赴外地演出、交流的一个缩影。随着成都文化的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成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成都大庙会
登“台”受好评
今年5月22日,四川·成都大庙会首次走进台湾,在台北中山公园广场开幕。台湾民众络绎不绝前来逛庙会、吃小吃、品川茶、赏川艺、观川灯,一睹天府之国独特魅力。作为“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之一的“四川·成都大庙会”,由四川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贡市彩灯艺术协会等主办。在大庙会上空的一艘飞船上,左右两侧各有一句话:“四川感谢您”“四川欢迎您”。这正体现了四川到台湾举办大庙会的初衷。
作为“天府四川宝岛行”重要内容之一的“四川·成都大庙会”以“锦绣天府,人文四川”为主题,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吸引了20多万人前来参与,游客好评如潮,媒体强烈关注。本次大庙会是内地城市首次在台举办大型户外文化交流活动,首度登“台”亮相,便获得空前轰动。在六天五夜的行程中,随行的成都市代表团收获颇丰,学鉴颇广,不仅增进了友谊,而且加强了合作。首度登陆宝岛的“四川·成都大庙会”更是闪耀亮相、一炮走红,成为最受当地民众欢迎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说:“四川·成都大庙会”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台湾民众喜爱,希望不仅在台北市举办,也到台湾其他城市举办;而广大台湾同胞更是深情呼唤:成都大庙会,请一定再来,请尽快再来。
此外,由新加坡报业控股、中华总商会及新加坡旅游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0“春到河畔”活动,今年春节在新加坡举行,也大受好评。
成都文化遗产
“征服”牛津剑桥学子
“一位剑桥大学的学生拉住我的手说,没想到成都文化遗产这么丰富,文博遗迹保护事业这么发达,我今年一定要去成都看一看!”这是今年5月,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在英国伦敦大学演讲时令人难忘的场景。一股成都文化遗产旋风因为这场演讲在包括牛津、剑桥等全球知名的英国高校中刮起。英国伦敦是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之都,应伦敦大学邀请,成都市派出包括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晖等在内的专家学者,在该校学术报告厅面向英国学术界、文化界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成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望》的专题演讲,主讲人是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这也是继国际非遗节将海内外高端视线引进成都观察成都遗产保护事业后,成都文化遗产保护首次走出国门,进入欧洲主流视线,面向高端受众推荐。演讲中,朱树喜除了对国际非遗节、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丰富的成都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介绍外,还介绍了成都正在全力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蓝图,以及三至五年内形成一个中心城区民办博物馆网、三个博物馆小镇或聚落、五个民办博物馆片区、一百个具有特色和规模的民办博物馆群,使这些民办博物馆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新的文化亮点,推进全域成都的“文化全域化”和文化资源社会化建设的举措。整个活动包括主题演讲、现场提问两大环节,历时三个半小时,反响非常热烈。据介绍,整个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也挤满了人,除了伦敦大学的专家和学生外,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众多世界知名高校以及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专家都汇聚一堂,英国媒体也对这次演讲予以关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