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道 (记者 樊桦 黄渝晴) 丁弘,澳门出生,祖籍广东东莞,随父辈移居澳门,自少喜爱艺术,19岁开始随其浙江木雕艺人吴时盛姐丈习木雕,22岁拜澳门著名书画家谭允猷夫子门下研习书画,至1994年随香港古琴家苏思棣先生习古琴,翌年再跟香港著名造琴家蔡易文先生研习造琴之法。其对传统艺术追求之心可谓孜孜不倦,从书法之线条至国画之笔墨,从制琴之技艺至操缦之指法,皆一丝不茍,作品中无不体现其对艺术境界的那种执着,承传着前人对传统文化的专注和追求,不被那股西风热潮所覆盖,而仍然保留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理念。
近年来在澳门和珠海两地进行艺术教学,传授画艺和古琴。此次展出山水、人物、花鸟传统艺术作品,以及其制作的古琴等传统乐器,传递出中国古韵悠长,为世人所钟爱。曾在澳门、佛山、中山等地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
丁弘其深知书画乃寂寞之道,以遣兴而已。其画疏落与繁复可以兼容,在视觉观感上并不是焕灿求备,鎏金错彩,而是静谧闲适、悠然自得的诗化意境和艺术氛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丁弘吧,看看这古代“琴棋书画”的现代投影。
丁弘老师
丁弘老师现场演弹古琴曲
记者:丁老师,您从小就学习木雕书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古琴感兴趣呢?
丁弘:我从小跟随姐夫学习木雕,因此从小就对木工很有兴趣,尤其是木雕。大概21岁左右跟澳门著名书画家谭允猷先生学习国画,解放时期高剑父避难到澳门,就在那时我师父跟高剑父先生学习画画。我跟谭允猷先生学画直至他辞世。至于学古琴,因有次听到电台播放古琴音乐,感觉很动听,但是找遍澳门都没有人会古琴,没办法,就放下了。直至94年从香港的朋友口中得知有个古琴展,便要了造琴家蔡易文先生的地址,打算买个古琴。到了蔡先生家,碰巧教我古琴的老师也在,便问苏先生是否招收学生,苏先生乐意的接收了我。大概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可是当时买古琴的款式并不是很满意,也就因为这样,开始立心学做造琴。95年的时候,为了学琴和造琴,特意往香港学艺,每月去一次从早上7点半学到晚上8点,就这样持续了十年。
记者:丁老师,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肯定经过了一番磨练,可以说说您学艺的故事吗?
丁弘:譬如学书画,当时我大概住在大炮台,十几二十岁吧,我想要学书画,但是老师要求见家长,可是我的家长并不同意,那我就想我该怎么办呢。开始便瞒着父母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有点成绩了,拿些作品给父母看了后,他们才开始支持我去学书画了。一星期一次课,风雨不改。当时的教学条件比较差,老师一般叫我们临摹然后批改,主要靠自己去揣摩和领悟还有自身的努力。
记者:那有没有特别令你难忘的故事?
丁弘:当时我师父活跃于珠三角,他会带我们去中山、顺德等地方展示。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培养临场应变能力和胆识、控制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师父常说写错了没关系,我会改的。这些都对培养我们勇于尝试的精神起到了莫大的鼓励性。
记者:丁老师,您能给我们提供几幅作品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丁弘:以下是我为你们提供的两幅作品,《硕鼠丰年图》和《旭日高原图》。这幅《硕鼠丰年图》是根据以诗经中的《硕鼠》篇为题材,长达九米。描述了老鼠偷吃农作物,反映老鼠贪婪无比的本性,费时一个月。接下来是《旭日高原图》,高达4米8。这画有岭南派和我师父的特色,高剑父写这种画是很出名的,我师父比较擅长写雪山。
记者:为什么你当时会想到画《硕鼠丰年图》这幅画呢?
丁弘:其实在我读诗经中的《硕鼠》篇时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一直都在构思该如何把诗经里的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后来因为写手卷和画画不一样,写手卷要一气呵成。
记者:《旭日高原图》这幅画花了多长时间?
丁弘:大概10天左右。我比较擅长写山水,所以比较快。
记者:丁老师,从您的作品来看,您的风格是属于岭南画派吗?能简述下岭南画派的风格吗?
丁弘:那要追溯到高剑父或者高剑父的老师,高剑父最初是跟清末文初居廉的一种风格,是“撞水撞粉”的一种技巧,后来到了日本深造中国画。也就是早期他是受了居廉和居巢的画风影响,后来到了日本深造也受到了画家竹内栖凤的画风影响。竹内栖凤的画风是比较突出主题,营造艺术的氛围,侧重于渲染方面。所以在高剑父的画面上能看到有很多的渲染。我师父也吸收了他的技法之后,因我师父谭允猷先生五六十年代曾经去过尼泊尔写生,所以在写大的山水气势方面比较优胜。我除了吸收了高剑父“撞水撞粉”的技法之外,也吸收了我师父大山的技法。
记者:丁老师,您觉得,艺术是如何改变生活的?艺术能不能改变生活呢?
丁弘:其实是可以的。你对美会有一定的修养。很简单,就像家居一样,你的摆设,器皿,都可以有很浓厚的艺术氛围。或者你对衣着,谈吐,可以让你更文雅一点,举止优雅一点,也就是各个层面都会受到影响。
记者: 最近在创作上有什么心得?
丁弘:心得就说不上,但是看到现在国内的画风,我觉得有一点倒退的现象。因为自己从传统画开始一直写到现在,都是比较传统一点,但是看到现在的画风就好像没有传统的笔墨在里面,就好像画水彩、画西洋画一样,只是用的工具和媒材不一样,换上了一张宣纸罢了。但是他没有传统的内在文化在里面,变得洋化了,是叫国画,但是他保留了多少中国血统呢?我觉得这个值得深思。
记者:丁老师,能谈谈您是如何看待国画在国际化背景中的问题和发展?
丁弘:其实随着中华民族的国力提升,当然会影响到国际焦点。如最近张大千拍卖的画价值一亿啊。加上中国经济起飞,但另一方面是,经济国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没错,文化方面能不能跟得上呢?尤其是艺术这方面,传统的文化好像开始已经变质了,能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我觉得除了经济方面,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并不是单单的喊几个口号。因为文化不是三五年就能改变的,是日积月累,长年累积的。相信我们的领导也察觉这一点。
记者:6月13号您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了“翰墨生香--张法亭书法展、丁弘国画展”,请问您对珠海的印象如何?将来什么时候再次来珠海办展呢?
丁弘:珠海是一个比较适合创作的地方,人口密度不是太高,城市的氛围也挺好,它很干净、宁静很适合从事艺术创作。什么时候举办画展就要看时机了。就如这次的画展,准备了两年,大部分都是这两年的创作作品。但是办画展,肯定要花时间去创作,不能拿旧的画出来展示。要积累一定的作品才会再举办画展。
以下是丁弘老师的部分作品:
富春山居图
719×32
琴罷倚松看鹤
158×70
旭日高原图
123×288
野店关山
56×184
竹石图
34×172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