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诊伞啵?”太平街麻石路巷子里幽幽传出这么一声长沙味的吆喝,会让你觉得恍如隔世么?昨日,在号称“长沙吆喝王”的伍仁斌喊出的叫卖声中,记者就玩味了一回时空穿越。湘剧艺术家伍仁斌花了40多年时间,搜集42种经典长沙叫卖吆喝词。随着修伞、铆碗等老行当纷纷消失,这些吆喝声也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伍仁斌正在筹拍全国第一部关于吆喝词的纪录片,为古董级的“长沙吆喝”立传,勾勒出老长沙的回忆。
演卧底,“鞋匠”迷上吆喝声伍仁斌老师在湘剧舞台上唱了52年,培养出“活宝”何晶晶等知名笑星。作为名人,他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收集长沙叫卖吆喝词。
“我迷上长沙吆喝词,是演特务演出来的。”伍仁斌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二十出头的他出演《红灯密码》(即后来的《红灯记》),他扮演一个小特务,以修鞋匠的身份卧底,专门监视主角李玉和。
虽说是演个不光彩的小角色,他却非常用心。为了入戏,他每天泡在家门口的鞋匠周围,揣摩他们的一颦一笑,尤其是那声声吆喝——“修皮鞋、套鞋,烂布烂棉鞋……”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吆喝声这门艺术,并开始收集整理。
为拜师,大街上狂追破烂王从演小特务开始,伍仁斌对街上的叫卖吆喝近乎痴迷起来。上街买菜、吃粉、打酱油,都要对小贩们观察学习很久。老伍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至今都觉得好笑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他对收废品的吆喝声产生浓厚兴趣。一次和老伴上街买菜,他发现一个捡破烂的吆喝起来非常有韵律,于是就痴痴地跟着他走,竟把老婆撇下了。收破烂的以为他是坏人,拔腿就跑,他就追,一直追出两条街。
42套小吆喝背后有大学问“磨剪子咧,锵菜刀——这是北方版本;锵刀磨剪——这就是长沙味。”老伍说,别看三言两语吆喝,背后有大学问。以磨刀吆喝为例,早几年长沙街上流行的都是北方手艺人,就像刘欢歌里唱的,调子拖得很绵长。而长沙版的则几乎失传,体现长沙人讲话的干净利落,就简单四个字。
除了暗藏语言学的学问,吆喝词还是市民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传承的“活标本”。他收集吆喝词,不仅收集其词汇。连配套动作、唱腔都要有板有眼。“卖河水啊!”“铆碗不咯!”这简单的两句吆喝,就代表两种消失的职业。如今,随着大超市、大卖场的勃兴,贩夫走卒们渐渐消失,吆喝声也淡出人们生活。
伍仁斌说,他将筹拍的这部记录片,将用当时老长沙穿的衣服和道具,用原汁原味的吆喝声,还原正宗的长沙吆喝。“用消失在小巷尽头的那声声吆喝,勾勒起人们对老长沙文化的回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