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重走之旅开启 文物保护史研究新视角(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16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千佛岩发现“原汁原味”故宫南迁道路遗迹———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

     系列报

     本报记者王岩自成都报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古语如今仍旧可以得到印证。日前,“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一行经历12个小时车程,终于从汉中翻越大巴山脉入蜀,途经可称得上是南迁路上最险峻的明月峡、千佛岩,同行的两岸故宫专家们沿途比对老照片,感叹今日途中风物依旧,令人完完全全“重走”回上世纪30年代末,故宫前辈们护送文物南迁历史场景之中。

     “与前两天翻越秦岭,以及在汉中地区的野外考察不同,今天长途跋涉的最大收获是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南迁历史。”刚刚抵达成都,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先生就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身为考古学者,李季先生对南迁路上的“路证”非常感兴趣,而一路走来,可以说故宫文物南迁路上“江山未改,但道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当年文物途经之路,特别是曾经的古栈道由于各种原因或者废弃不用,甚至被埋没到水下,从“道路”重考的角度讲,现在大部分能够追寻到的已经不是真实的南迁之路。“其实,一路上没抱太大希望找到原汁原味的历史,我常说望望‘气’就可以了。但是今天在千佛岩的考察调研之中,我们终于目睹并踏上了真实的南迁之路,可以说历史和现实在我们脚下重合。”

     四川广元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开凿石壁雕刻佛像,至唐代到达鼎盛,“千佛岩”由此得名。1938年至1939年间,从汉中运出的7287箱故宫文物就是沿着这条川陕古道入蜀。今天的千佛岩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修缮。记者在千佛岩脚下看到,道路被剖开露出横断面,最下层是石板路,最上层则是解放后翻修过的石子沥青路面,而中间夹层就是当年文物南迁走过的道路。李季院长形容说:“尽管这里只能看到一小段道路的切面,却是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通过它看到一代代人是怎样从这里走过,同时也找到了与前人沟通对话的感觉。”

     记者获悉,千佛岩地区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的考察,以及南迁道路遗址的发现,无疑给申报工作增添了新内容。据悉,当地文物部门正在考虑将千佛岩佛造像与文物南迁道路遗迹一起申报,扩大文物保护的范围。“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到当年修路人的两难境地——这里是汉中经广元入蜀的唯一通路,为了保证交通顺畅,当年只能炸掉两边的岩壁,甚至部分佛像。以今天的眼光好像是某种破坏,但是我们不可以用今人的标准来苛求古人,他们要在保证运输的前提下做到对文物最少的破坏,其实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李季院长同时指出,对千佛岩文物南迁道路遗迹的发现和考证“启发了文物保护史研究的一种思路”。“过去说到文物的价值,通常是指研究和鉴定文物本身的价值,而以故宫文物南迁这段道路遗址为例,我们可以从研究文物保护者的角度出发,不仅研究文物本身,同时研究几代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思路。因此,重走故宫文物南迁之路的考察并非是简单去还原历史,寻找一些话题,实际上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先人对话 ,寻找到未来文物保护发展的方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