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长沙端午节:亲水狂欢(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13日   来源:长沙晚报

  本报讯 老长沙端午节流行走城墙端午节的纵情,似乎总是与水有关。然而,长沙市天心公园文物科副科长沙伟却语出惊人,称:在屈贾之乡,龙舟粽子发源地的湘水之滨,和划龙船同样热闹的是走城墙。并且,这种风俗是湖南特有的风俗。

  

  
  沙伟说,清同治六年端午,长沙著名戏曲家杨恩寿,“往岳父母家庆祝后,由南门口登上长沙城墙,过天心阁,自浏阳门下而返”。

     杨恩寿回来后,在日记中记道:长沙游人已经有17个端午节没有登长沙城墙了,自从太平天国攻打长沙后,天心阁成为“屯勇之所,游人不得而登”,“重修之后,重得游览,未始非承平之象。”

     沙伟说,杨恩寿在第二年日记中更记道:同治七年,端午日,在家庆贺后,午后,陈小斋、罗寄云、王礼吾来谈,偕步城隅。时游城者正纷纷也。楚俗:午日男女多游城者,此风他省不概见。或云:登高望远,吊屈大夫也。此说似确。

     沙伟说,长沙人在端午节游长沙城墙的风俗,直到民国时仍然存在。端午的长沙,娱乐和休闲活动不只是划龙船、吃粽子。像斗百草,游园等活动也十分流行。曾国藩的重孙女曾宝荪就说,他们家的曾国藩祠在局关祠旁,占地百亩,名浩园,每年端午,仍照老例向全体市民开放一次,任由游客入园观赏。曾国藩祠的旧迹,就在今天中山路旁的湖南省少儿图书馆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带。

     赛龙舟,狂热到“宁输一甲田,不输一年船”

     端午将近,划龙船的咚咚声,在报纸和电视中,由远而近地响起来。每个爱热闹的老长沙人几乎都在向后辈絮絮叨叨地说起,旧时长沙赛龙船的狂热。

     左局街32号的杨新美娭毑甚至还记得她小时候唱过的一首长沙《划龙船谣》:

     “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会赛一赛。船身小,胆量好,不怕浪头高。用力,用力,用力齐用力,追过前船得第一。追,追,追,过,过,过,齐唱胜利歌。”

     坡子街火宫殿总店小品部经理周健说,他小时候跑去东屯渡浏阳河边看赛龙船,两条龙船在浏阳河中奋力争上游,甚至为了争先,发生用船桨互砍的现象,有划桨手竟因此而丧命,可见当时划龙船的激烈和野蛮。(当然,为了划个龙船而伤人性命,最好不要发生。)浏阳河两岸也到处都是看龙船的人,划龙船的激烈,看龙船的也紧张,传说,就有个妈妈因为看龙船紧张得将怀中的小孩一时紧箍一时又猛拍,竟使怀中的小孩昏迷不醒。

     长沙市八中离休教师浣官生还记得1935年他亲历的长沙湘江段的龙舟赛。他说当年湘江中的龙船“抢水”真正是“奋勇向前”、“惊心动魄”。当时他站在湘江水面上用趸船搭起的彩船中看湘江中赛龙舟,当两艘龙船抢水,一较高下时,两船急鸣鼓钲,击棹奋渡。当龙舟接近彩船时,彩船上鞭炮齐鸣,犒赏的发饼如雨般飞往龙舟。浣老师甚为肯定龙舟竞渡中湘人“现狠”的行为,认为“求胜上进之心”,值得鼓励。

     当然,老长沙地区旧时的端午赛龙船,因其具有的巫气、蛮气,时常引发地方械斗,像浏阳河陶公庙一带至今仍流传“宁输一甲田,不输一年船”的谣谚,旧时一些愚昧迷信的湘人认为,龙舟获胜,即可获得本地方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抢得了“时气”,于是赛龙舟之时,人人奋勇争先,不乏赛手间的楫桨劈砍。在一些地方,龙舟赛败的一方因失去时气,往往“输不起”,事后,亦有侮辱报复性举动。为防止地方械斗,维护地方稳定,历朝历代为抑制端午这股亲水的狂热,而禁止一些发生械斗的地区赛龙舟。

     插香蒲苦艾,植物芳香中聆听屈原《楚辞》的声音滔滔盛夏草木莽莽,长沙这座亲水城市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在端午却能与天地自然,与屈原《楚辞》中水滨的植物亲密接触。

     此时节,在长沙这座城市,大多数家庭的门窗上总会插着从菜市场买回的香蒲苦艾,从初夏郁郁植物的芳香中,可体会我们与数千年不变的山川草木仍然相伴,与数千年不朽的屈原《楚辞》仍贴得那样近。

     豆瓣网长沙漫游小组的常立军说:屈原常以香花恶草指称忠良奸佞,开状物比兴的文学先河,“兰蕙秀美而萧艾杂恶,黑白两分,势不两立”,然而,端午时节,屈原笔下的香花菖蒲与恶草艾蒿,却同悬在我们的门窗之外。这个时候,如果能手捧一本潘富俊的《楚辞植物图鉴》,让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真的是乐不可言矣。

     端午节在旧长沙还是一个护爱孩子的节日,长沙有“蓄兰而浴”的习俗。

     湘春巷19号的刘海平老爹说:昔日长沙城内的儿童较今日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因此,端午日,长沙城内家庭最重让小儿败毒。

     住在左局街32号的杨新美娭毑有无数自有的好单方,比如她手中就有一个端午治疗儿童易生沙痱子和疖子的好单方,即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难生沙痱子和疖子。

     她说,过去长沙人家,还常会在端午节的午时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凉,午时把细伢子泡在脚盆中,以保证细伢子在夏天不生沙痱子,长得乖。当然,更多的人家在端午节时,只是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熬汤让小儿洗沐,据说可除百病。

     一句长沙话,可能是唱在《离骚》《九歌》中的诗在长沙,其实我们都是屈原诗歌哺育下的孩子。虽然,我们并不都姓屈。虽然,屈原的《楚辞》阅读起来,有些难度,我们中间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与屈原的带着端阳水的芬芳诗句亲密接触。然而,我们依然是屈原诗歌哺育下的孩子。太平街贾谊故居博物馆馆长吴松庚说。

     他说,三闾大夫屈原,把他芳洁的身体投于汨罗之波,留下哀艳的离骚、悱恻动人的楚辞,其流风余韵就这样永远流传于三湘七泽之间。所以有人说:“屈原、端午、龙舟,被认为是造成湖南民俗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造成湘民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松庚认为,我们的血管里,奔流的仍是屈原在端午时节奔腾的河流,我们的个性仍与屈原息息相关,甚至我们说的每一句长沙话,都可能是在唱着《离骚》、《九歌》中的诗句,在《楚辞》里结尾的语气词“些”,据前辈易祖洛先生考证,可能就是今天长沙人依然在说的“噻”的发音。

     吴松庚说,屈原行吟于三湘七泽之间,长沙端午的亲水狂欢与屈原息息相关,屈原也丰富了南楚近水城市孩子们的心灵。

     他说,在长沙,“让我们的小孩去过端午节,传统佳节,只有参与,感情才会浓厚,南楚之国里,缠绵而刻骨的最是端午节时这场在龙舟和蓝墨水源头的诗歌的纵情的亲水狂欢。”

     端午到贾谊故居曾因屈原而热闹文/任大猛西汉司马迁在伟大的《史记》一书中,撰有《屈原贾生列传》,从此,这两位历史名人在历史的星空中,紧密联系在一起。

     两千多年来,贾谊故居作为长沙最古的历史旧址,一直保存在长沙城内。而行程渺藐,不知是否到过长沙的屈原,在有了贾谊故居后,也在贾谊故居中找到栖身之所。历朝历代,太平街贾太傅祠中一直祀有屈原像,或者在贾谊故居二楼忠雅楼中祀有屈原的木主。

     贾谊故居博物馆馆长吴松庚介绍,在明清时期,每年端午,贾谊故居都会热闹非凡,聚集在省城最著名的文化人,会在贾谊故居举行文人小圈子的“荐屈会”,诵读屈原楚骚和贾谊著作成为端午节时贾谊故居中的常规节目。

     贾谊故居现时没有屈原像。吴松庚称,他有意在端午节时,向全国书画名家征集以“贾谊吊屈”及“晚清湖湘名人端午贾祠荐屈为主题”的书画作品。[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长沙资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