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后,临桂四塘豆腐乳做成了大产业,成为村民致富好路子。
“因为有了自治区级‘非遗’这个响亮品牌,我们做的豆腐乳更好卖了,四塘豆腐乳不但进了本地超市,而且远销到了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说起“非遗”保护对四塘豆腐乳的影响,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桂林下边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满脸笑容。
临桂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使很多流传民间的草根文化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还有一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临桂县共有135项非物项目入选临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六塘麻布制作工艺、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等4项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专家论证,这4项区级保护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12项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保护使民间草根舞乐成了文化品牌
临桂县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有清代陈宏谋这样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学大师,也有“临桂词派”这样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流派,而且,在民间,也流传着众多的草根舞乐,上百年来,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一直都是村邻乡亲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但这些民间舞乐,囿于师徒间的口口相传,大部分都濒临失传境地,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舞乐?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能否将它们打造成文化品牌?这成为临桂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和发力点。
从众多的非物普查信息中,临桂县首先确定了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六塘虾龙舞这三种影响比较大的民间舞乐作为突破点。
两江镇的板凳龙,起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舞蹈的道具就是来自农村家家都有的四脚板凳,将四脚板凳做龙身,然后用稻草在板凳一端扎个龙头,一条简单易做的龙就做成了。舞乐时,七八只用纸糊做的虾子、鲤鱼、螃蟹等游动在板凳龙四周,一种简单粗犷、原生态的草根舞蹈就这样在村口晒谷坪上舞动开来。列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县文化部门多次下到两江镇,通过走访一些老艺人,在秉承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对板凳龙舞进行进一步整理、提升,把彩调中的身段、扇花、锣鼓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板凳龙舞中,还在舞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桂剧的鼓点。
经过重新编排整理的板凳龙舞一亮相,不但给乡亲们带来一种全新感受,而且一些专家评委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桂林市的第八届漓江之声、桂林市首届民间艺术大赛上和第28届漓江之声民间艺术展演中,临桂板凳龙舞都获得了一等奖,2008年更是走进上海东方卫视“非常有戏之寻根之旅”栏目组,进行现场录制,节目播出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像两江板凳龙舞一样,经过县文化部门和乡镇的努力,四塘乡的牌灯舞、六塘镇的虾龙舞,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舞乐不但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而且都从乡村走上了专业舞台,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非遗”保护让传统民间小吃成了产业
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的村民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豆腐乳制作工艺,现在会给他们带来这样巨大的经济收益。原来只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小吃的四塘横山豆腐乳,如今只是在产品包装上加印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行字,产量竟翻了几番。
横山豆腐乳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生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横山豆腐乳色泽金黄,皮薄细腻,香醇爽口,开胃醒脾,营养丰富,可用作调味佐餐,是村民的传统小吃和馈赠亲友的乡野特产。几百年来,横山豆腐乳沿袭了口传身授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制作经验和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仍保持着原有的独特风味。近几年来,横山村的村民们引进资金大力发展家庭作坊生产,并注册了“四方井”、“横谋”、“下边村”等商标,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量,产品畅销全国大江南北,并且还走出了国门,远销东南亚。
由于横山豆腐乳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临桂县确定把它的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申报,经专家评审,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来,中科院的专家到四塘乡考察制作工艺后,认为基本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四塘横山豆腐乳名气大增,目前全县共有证照齐全的豆腐乳厂8家,年销量900多万瓶,小小的豆腐乳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文化奇葩绽放会有时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临桂县的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虾龙舞等都得到有效保护并成了一个文化品牌,豆腐乳制作工艺通过非遗保护甚至做成了产业,但相对于众多遗落在民间的文化明珠来说,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临桂县作为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大县,民间文化非常活跃,这些草根文化活动都曾盛极一时,但由于长期局限于在农村狭小范围,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冲击下,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基本都处于失传边缘,亟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信息众多。就县里目前从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来说,人手明显感觉不够,而且非遗保护工作涉及面非常广,申报所需要的材料也多,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除了人手不够外,他们感觉更困难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发掘。由于目前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都来自农村,大部分的提供人都只能是凭着一种模糊的记忆,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甚至对同一种技艺、同一种文化现象,一村民说是这样子的,另一村民说又应是另一样子的,村民们的原始描述都是大相径庭,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考证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况且这还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考证,而作为县一级的一般工作人员,不具备这样的专长。
“搜集材料,整理成册,这些我们都做,但最让我们头疼是目前很多的民间文化找不到传承人。”说到民间文化传承难的问题,工作人员忧心忡忡。
虽然困难很多,但临桂县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仍是信心百倍,“通过非遗保护,至少我们的豆腐乳成了农民致富好路子,两江板凳龙、四塘牌灯等成了文化品牌,我们下一步工作,就是争取打造这样几个文化品牌,走市场化与保护并重的路子,让临桂文化进一步大放异彩。”一直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陆志康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