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选择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5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3个资源型城市,以及无锡、苏州、中山、东莞、洛阳和桂林6个特别选择的城市。统计分析显示,在由“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和“城乡发展公平系统”综合评估而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中,成都的总体评价列全国第五位。其具体排名是:
“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列第五
“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列第五
“城乡发展公平系统”列第六
“城乡统筹能力”列第一
“城乡一体化水平”列第三
“城乡制度建设”列第四
“城乡基础能力”列第九
“城乡竞争能力”列第八
“城乡自然质量”列第五
“城乡人文质量”列第七
“城乡社会保障”列第七
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周年之际,由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2010统筹城乡发展成都论坛”将于今天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将齐聚成都,交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学术成果。
在昨日下午召开的本次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和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姜晓萍分别正式发布了《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和《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09》,这也是继去年之后,《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和《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连续第二年在成都进行发布。其中,《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继去年后,再次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城市进行了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在新型城市化的总体评价中,成都的名次比去年的第六位又提升了一位,居全国第五,前四名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解读《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成都2020年前迈进万亿元俱乐部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是继《2009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之后,我国专门研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二部年度报告,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充分凝练世界城市化理论与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在深入总结成都市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的研究中,完成的第二部连续性年度报告。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共有4篇13章,着重揭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全面总结了以圈层理论为代表的统筹城乡空间配置模式;初步形成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统一判别;修正完善了衡量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集中表达了“中国新型城市发展能力”的各类数量特征和动态评估。
探讨低碳发展道路
系统回答六大问题
报告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低碳发展道路,系统回答了六大问题:1、为什么必须走中国新型化城市的低碳发展道路;2、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内涵、战略措施以及政策建议;4、城市三大重点领域(工业、交通、建筑)的低碳发展模式;5、应用圈层理论解析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6、衡量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010年《报告》
有六大创新点
牛文元介绍,《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有六大创新点:在我国首次计算出在2050年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清单,首次提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首次对50个代表城市的低碳脱钩发展提出了数量评估,首次从理论上总结了城乡空间圈层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首次设计出成都先行先试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计算出代表性大中城市上班花费的时间表。
根据报告,成都将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21座城市一道,在2020年以前迈进万亿元俱乐部。
报告建议,成都在全国率先试验全新型的“生者有其居”的普惠制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一种包括“零租房、廉租房和普惠式住房”的住房体系,突出在新体制下住房制度的全覆盖、普惠制、均等化、公平性,创立一套保民、惠民、利民的住房保障体系。
报告还对50个代表性城市的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计算,其中,成都的上班平均花费时间为31分钟,低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天津、南京、重庆等地的35—52分钟。“这个数据来自于对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交通立体化率、公共交通出行率的综合分析后得出,非常直观。”牛文元说,在欧洲,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平均上班花费时间为27分钟,而在中国这一数据明显偏高,“相对而言,成都这么大一座城市,31分钟的上班花费时间还算不错。”
成都城乡统筹能力
列全国第一位
报告选择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5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3个资源型城市,以及无锡、苏州、中山、东莞、洛阳和桂林6个特别选择的城市。
统计分析显示,在由“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和“城乡发展公平系统”综合评估而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中,成都的总体评价列全国第五位,其中,“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列第五,“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列第五,“城乡发展公平系统”列第六。
而在其他排名中,成都的城乡统筹能力列第一,城乡一体化水平列第三,城乡制度建设列第四,城乡基础能力列第九,城乡竞争能力列第八,城乡自然质量列第五,城乡人文质量列第七,城乡社会保障列第七,全部排进了全国前十。
成都案例
写进年度报告
在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的案例篇中,报告应用成都市2008年数据,分别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密度、经济动力和经济效率5个方面验证城市圈层结构的统筹功能、等效功能、理性序列功能和制度创新功能。
报告单列一章,以《基于圈层结构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为题,详细介绍了成都以全面提升“三个集中”为标志的“战略创新”,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的“战略核心”,以及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四大转变的“战略转变”。
报告认为,成都统筹城乡的战略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哺型,从发展的趋同走向协同的发展;组织化,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全景式,从经济增长走向社会进步。
报告说,成都通过城乡一体化道路的推进,所获取的发展红利约为5000亿元,将会拉动2020年全国GDP1.2%左右的增长。
报告认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是吸纳了四大转变,即实现土地从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农民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生产方式从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实现农户从分散居住向社会集中转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