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瞩目的规模优势,同时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但从发展质量看,在劳动力、技术、能源等关键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全球制造业先行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与此同时,制造业本身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更好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建设,就要在明晰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
▎清醒认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与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从粗放化、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从规模速度竞争模式转向质量效益竞争模式。
尽管过去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看,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先行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韩国等世界制造业后起之秀,总体上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在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落后于全球制造强国,难以达到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据有利地位的效率要求。2018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27382.27美元/人,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这一数据分别是我国的5.85倍、3.62倍、3.39倍和3.17倍;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整体上呈现“研发投入强度不大、单位制造业产出专利少、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中低端压制”的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并未形成全球竞争优势,粗放的能源消耗方式不仅使制造业体系长期处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低效运转模式,也拉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效益水平,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重限制了企业转型发展的能力。
在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方面,我国制造业同样面临严峻考验。
一是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受产业链两端挤压严重,传统规模优势加速衰减。近年来制造业先行国家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制造业后发国家则积极拓展规模发展空间,我国不仅要面对制造业先行国家的高端封锁,也要面对制造业后发国家的中低端追赶。这一制造业全球市场的产业链两端挤压态势,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优势的衰减,使制造业整体上增长趋缓,持续扩张的后劲不足。
二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我国制造业尚未形成质量效益优势。在质量效益上,我们既没有有效缩小与制造业先行国家的差距,也没有形成相对于制造业后发国家的表征优势,并且突破难度日益加大。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同期制造业先行国家的质量效益发展格局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稳定在高端发展水平上,目前处于中高端水平的韩国也正逐步迈向高端水平。
三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格局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赶超契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持续提升,但尚不足以明显缩小与制造业先行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在巩固当前技术能力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育力度,尽快改善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努力推动制造业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升级。
▎牢牢抓住新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
应该看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好的时代机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在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支撑,不仅需要制造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更需要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实现重大飞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长,规模效应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但会为制造业增长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会带来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的重大机遇。
积极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有助于赢得制造业创新发展先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与历史上其他几次科技革命不同,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此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差距较小。我国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在产业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而且,随着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和服务也成为可贸易品,发达国家在继续向新兴国家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其技术和服务业中的诸多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向新兴国家转移,从而为我国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信息化深入发展有利于高起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历史上,德国、日本和韩国正是抓住了信息化的机遇,实现了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本国制造业的跨越发展;美国也是借助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抓住了信息化这个核心,也就抓住了制造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不仅可以使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培育规模庞大、生机无限的新产业集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绿色低碳转型将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全面革新。绿色低碳不仅体现在产业运作模式上,其本身也是时代催生的新兴产业领域。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升级的过程中,大量新技术和新制度层出不穷,需重新规范制造业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而将绿色低碳转型的各个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产业链的新兴产业。当前,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必争的制造业发展新高地,我国具有巨大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将带动制造业生产力的整体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厘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及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在制造业增长保持基本稳定和平缓变动的前提下,以提质增效为发展重点,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应该看到,新形势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以消费升级为导向,通过加快产业要素升级、企业智能转型、生产性服务业补强,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互促提升。二是“制造业体系高效运转”的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节能减排部署、配套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制造业体系的运转效率和盈利能力。三是“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以区域间互补共赢为目的,通过错位发展、产业互补、一体化布局、跨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区域间的良性协作。四是“三产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以制造业作为高端生产要素的输出中心,辐射带动智慧农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形成虹吸效应与辐射效应,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升级。
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关键要厘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全力完善制造业体系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先行、决策部署落地、全盘布局调整、科学规划辅助、任务分解执行、有力有序推进、实时评估辅助、反馈机制完善、整改落实到位、总结修正及时、政策稳定统一。
第二,准确分析现实状况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跟进并有效应对。在不同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应与产业智慧供应链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紧密结合,用智能化全面武装供给侧,用大数据精准预测需求侧,注重供需双向互动升级。
第三,大力建设产业创新体系,注重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高端先进技术的研发创新,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机构,以掌握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建立适用技术的扩散推广体系,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目标,有效提升整个制造业体系的经济效率。
第四,在制造业领域全面谋划,注重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基础上,超越行业边界,有效拉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价值链升级。既要在制造业领域全面谋划,也要着眼推动各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指标、政策、标准融合细化。
第五,积极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注重区域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应深化区域分工协作,使各区域各自承担相应责任;需明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以及区域间互补合作的重点,进而确定各区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具体落地方式的创新、互助与互补。
▎加快实施六大举措
厘清了发展思路,还需采取务实举措。
一是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以“生产模式升级”和“生产要素升级”为抓手,持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生产线技术含量;整合行业内资源,加强产业链集成力度,保证节能减排达标;探索与新兴产业的合作方式,实施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等;大力发展准时生产、柔性生产、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等现代生产方式,增强传统制造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二是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密切大中型制造业生产企业与大型商业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中型工商企业联合,通过自建营销网络、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式开展自主营销;发展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现代国际网络营销体系,推动生产加工环节与品牌营销等环节融合,促进价值链环节位势的提升,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品牌;大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
四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第三方物流,促使制造业企业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降低制造业运行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智能软件和智能平台的开发,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化的联动,开发工业物联网,进一步升级电子商务的市场应用深度;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能力。
五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从设备融合层面深化至系统融合层面,从单个企业的融合层面深化至多企业间的工业物联网融合层面;加快建设产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辅助支撑工业物联网的全面推广;加快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信息与信息化领域的高等院校或学科专业以及科研机构,发展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创新体系,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六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低碳、环保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从设备购买、建厂选址等源头上严把企业绿色生产关,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强化污染治理,把好排放、回收等污染物出口关,通过循环利用配套设备的技术改造措施,推动企业废物“零排放”达标;制定相关绿色政策,规范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