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江湖再掀风暴,这次暴风眼在北美。4月12日,全球移动出行霸主——Uber向SEC正式提交招股书。值得注意的是,Uber此次IPO申请的最高融资金额为10亿美元,远低于此前多家媒体猜测的100亿美元。而就在Uber提交招股书前,其竞争对手Lyft的股价暴跌11%。
一方面,在北美市场,Uber与Lyft长期处于捉对厮杀状态,虽然目前Uber的市场规模高于Lyft,但有迹象表现,Lyft或有后来居上之势;另一方面,在与Uber中国鏖战之时,滴滴就启动了国际化步伐,今年初高调宣布“过冬”瘦身之后,更是加快这一进程,此前还有传闻称其或于今年上市。三方相遇,网约车“世界大战”会否一触即发?而与此同时,Uber、Lyft、滴滴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相互入股,这又增加了这幕大戏的悬念与张力。
Uber盈利仍遥遥无期
多家外媒此前曾报道,Uber的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预计募集资金100亿美元。不过,其发布的招股书暂未透露具体发行价格区间、发行量等,提到的10亿美元募资金额总额只是占位符,用于计算注册费。
Uber招股书显示,2018年,公司营收112.7亿美元,净利润9.97亿美元;调整后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亏损为18亿美元;打车业务总预定额415亿美元,打车业务营收92亿美元。
Uber公布的2018年度财报显示,全年营收达1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Uber订单总额达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5%;调整后的亏损为18亿美元,较上年的22亿美元收窄15%。虽然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开始出现放缓迹象。
除保持传统打车业务外,去年,经由多元化经营,Uber亏损相比2017年大幅收窄,这可能是招股书里透露的最重要的利好消息。但即便如此,也不改其流血上市的事实。
招股书显示,在获得高额投资的同时,过去10年,Uber累计亏损近80亿美元。尽管亏损额在2018年得以收窄,但距离实现盈利仍遥遥无期。
Uber的巨额亏损,来自于与Lyft竞争烧去大笔现金流——无论是在没美国国内、国际市场,均投放大笔金额以降低乘客用车价格,同时,还向司机提供不菲奖励。
此外,Uber还在食品配送、摩托车等业务上大举投资。
Uber方面将其视为短期财务牺牲,其CEO Dara Khosrowshahi在招股书中便坦言,“我们不会回避做短期财务牺牲,因为我们看到明显的长期利益。”
实际上,不仅是Uber,此前Lyft招股书亦披露巨额亏损。联系国内出行市场,烧钱换规模,似乎成为出行行业的“铁律”,究竟网约车这一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成为一个赚钱的生意?
互联网分析人士尹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质上,网约车有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低成本的出行解决方案,为司机提供提高汽车资产使用率和变现的机会,在二者的匹配中可创造持续的价值,实际上,这就成为争取长期盈利的基础。
尹生进一步指出,品牌积累、司机网络扩张告一段落后,通过技术提升效率、开发更多的服务等,盈利的时间点就可能到来,当然前提是不再有毫无节制的外部资本向这个行业输血、以挑起更不理性的争斗。当前,Uber已经在全球积累了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品牌认可以及技术积累,这会是不错的优势。
Uber对上Lyft
在北美市场,Uber与Lyft长期对峙。相较于Lyft,Uber在网约车服务之外的扩张,表现出更强烈的雄心。
D.A.Davidson高级研究分析师汤姆·怀特便直言,Uber的业务包含很多方面,它并不是Lyft那样纯粹的北美网约车公司。
比如,Uber拥有外卖服务——Uber Eats,其食品配送已成其另一项核心业务。2018年10月,Uber曾表示,在年底时将Uber Eats在全美的覆盖城市数增至70座。彼时,Uber首席财务官Nelson Chai甚至指出,Uber Eats已经成为除中国市场之外的全球最大在线送餐服务方。
《福布斯》分析认为,Uber Eats今年有望创造10亿美元的营收。如果预测准确,Uber Eats将成为仅次于Grubhub的美国第二大外卖服务。此外,2017年,Uber还推出了基于应用程序的Uber Freight服务,将卡车司机和需要在美国各地发货的公司进行匹配,这项业务在去年四季度末时,实现收入1.25亿美元。
相较之下,虽然目前Lyft规模仍小于Uber,却有后来居上之势。
3月2日,Lyft向SEC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亏损9.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收入21亿美元,增长107%;订车费达81亿美元,同比增长76%。此外,Lyft在2018年底占领美国打车市场39%的份额,在两年内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在寻求IPO时都在努力控制支出。SharesPost Research的研究分析师奥尔蒂斯认为,多元化业务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整体风险,Uber的历史本身就表明,特别是在新技术方面,积极扩张意味着必须在多个方面降低风险。此举,或对助推Uber实现盈利实现正向作用。
那么,究竟北美两大巨头的竞争格局将呈现何种样貌?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核心数据来看,虽然Lyft潜力巨大,势头凶猛,但Uber仍具有先发优势,因此,孰弱孰强,有待观察。
网约车大战一触即发?
在Uber争相上市的关口,滴滴似乎显得格外“沉默”。不仅如此,今年2月15日,滴滴出行宣布整体裁员,比例高达15%,涉及人员近2000人。
一面宣告“关停并转”,另一面,滴滴也在继续加码“国际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各大招聘平台上,滴滴“国际化”相关招聘进程分外火热。
滴滴的国际化步伐始于其与Uber中国交锋之时。2015年9月,滴滴宣布与美国打车软件Lyft达成合作。其后,滴滴还陆续投资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意大利的Taxify……这些投资行为看似多点布局,实则拥有同样的逻辑,即结盟Uber在全球的所有对手。
对于滴滴的国际化战略,程维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思路不是以竞争为导向的国际化,而是以合作为导向。
按照程维此前的设想,2018年是滴滴“走出去”的突破年。2018年,滴滴“走出去”动作频频——2018年1月,滴滴通过本地代理将出租车与顺风车两项业务在中国台湾顺利落地;滴滴一边正式落地中国香港,另一边宣布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进入日本出租车市场。与此同时,滴滴还与全球最大在线旅游集团Booking Holdings达成战略合作,并在墨西哥连续开城。
在持续加码“走出去”之后,滴滴与Uber、Lyft等玩家之间的战争,是否会一触即发?
尹生此前便指出,滴滴主业所在的网约车领域受政策监管非常严,对于专营网约车的公司来说,面临因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国际化可将市场风险分散,这对滴滴来说,亦是迫不得已。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排除政策监管的影响力,网约车本身有足够大的一个市场,滴滴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国际上对于网约车的管控日趋严格,因此滴滴加大国际化步伐的成效究竟如何,有待观瞻。
而无论是Lyft抑或Uber,都接受过滴滴的投资,其顺利上市必然会给对外宣称亏损的滴滴带来一定的正向现金流。但终究Lyft与Uber属于同赛道国际玩家,因此,在国际市场,其与滴滴处于一种比较复杂的竞合关系。
对此,尹生认为,Uber、Lyft、滴滴三者只要走向国际化,就会在战场上相遇,但通过市场选择的错位竞争、合作以及上市后对短期盈利的压力,可能部分减缓竞争和争夺的程度。
而随着Lyft、Uber相继上市,国际市场的角逐将走向加速或理性,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终究,相较于滴滴的国际化成效及网约车世界大战,当前外界更关注的似乎还是从2018年开始“差点运气”的滴滴何时能够走出低谷、其顺风车业务会否上线以及何时上市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