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国内主干天然气管道长度为7.4×104km,年天然气管输能力为2800×108m3,与之配套的储气库25座,天然气调峰量为100×108m3,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相比,储气库调峰比例明显偏低,我国储气库调峰气量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
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逾2300×108m3,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达2803×108m3,国家《“十三五”天然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升到8.3%~10%,天然气消费量要超过3600×108m3。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储气调峰能力也需相应增长,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三桶油”要在2020年前拥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而我国复杂的建库地质条件导致储气库建设选址难、设计难、施工难、建设周期长,其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天然气消费量的上涨速度,现有的储气库调峰能力本就不足,部分企业想要完成国家发改委要求的既定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就刚刚过去的冬季来看,除了西北地区供气情况较为紧张外,目前没有发生大面积“气荒”现象,不过这是建立在企业没有开拓更多市场、且大量LNG漂洋过海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天然气的使用成本和安全风险极高,政治影响因素大,对于我国巨大的峰谷用气量差额,难以形成稳定的调峰气源。地下储气库则是一种最有效、最经济、适用范围最广的调峰手段。
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中石油现已由各家油田自行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储气库,然而在储气库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未能捋顺。例如,目前油田公司虽然负责储气库的建设管理,但生产运行仍要听从管道公司调度,油田公司的调度往往感觉自己被架空,由此导致诸多无谓的沟通和协调,影响管道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甚至影响下游用户。此外,虽然各大油田公司的管理体系大同小异,但仍存在着较多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油田公司旗下的储气库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甚至是基础资料的录取与保存规范也不同,这就导致我国储气库业务难于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难于建立行业规范、难于形成合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储气库业务的建设管理和生产运行势必趋于更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储气库业务的“归属”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储气库调峰能力的建设进度,就中石油目前的情况分析,储气库业务将来无非有以下两种变革方式:
规划至国家管网公司。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势必拥有调配全国天然气的权利,而储气库作为管道的配套系统,能够随时调动储气库配注配采将更利于管道运行的安全。另外,由于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时间短,关联交易、市场保护的问题少,可以基本实现储气库工程建设市场的公开和公平,更利于降低储气库工程建设的成本和提高储气库工程建设的质量。但国家管网公司具体何时成立,成立后是否设置储气库建设管理机构,何时具备建设储气库的人才和能力,以及一次划归几个库等将是重点需要考虑的因素。
统一至中石油储气库分公司。储气库分公司是中石油旗下一家专业管理储气库的公司,且成立时间较短,如将现有的储气库建设和管理全部划归该公司,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气库工程建设市场的公开和公平,有利于降低储气库工程建设的成本和提高储气库工程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全国绝大部分的储气库业务,可在中石油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储气调峰机制,未来便于国家将储气库业务进行切块改革,真正完善我国产供储销体系的建立,形成天然气供应链的有机结合。但就目前该公司的具体情况分析,该公司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大的生产运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以及技术研究中心等部门,短时间内接手偌大的储气库业务比较困难。此外,储气库业务如能独立管理和运行,势必要与国家管网公司形成联合调度机制,可能会对管道运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的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保障我国天然气的调峰需求,储气库的建设已到迫在眉睫的地步,无论是将储气库业务划归至国家管网公司还是统一至中石油储气库分公司,甚至是将该业务独立出来,都能实现减少管理部门、提高建设速度的目的,这将是实现储气库业务快速发展的大方向。虽然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以及企业之间利益的博弈,很难短时间实现大力整合,但在新时代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大力推行油气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有办法、有力量快速推进储气库业务的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