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一头是抱怨融资难、授信额度低、资金调头时间长,另一头则因处置不良贷款焦头烂额,民营企业和银行本是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可一旦出现一方失信,瞬间就结为“冤家”。同一个问题,两种利益诉求,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结”。这个“结”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出在哪儿?该怎么破解?
民营企业融资难沦为“老大难”
“我们只能得到银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而且授信额度不高,资金到期调头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实际利用资金的时间也就10个月左右。”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华说。
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是云南省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但同样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该公司董事长马伟亮说:“对民营企业来说,融资贵倒是其次,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融资难会直接导致企业供血不足。”
云南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花泽飞说,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银行普遍存在限贷、抽贷的情况。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2018年初,在防风险、强监管背景下,云南省金融机构为应对不良率攀升,加强了风险控制,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明显下降。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银行需要控制风险,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使得贷款的风险要高很多。一旦出现不良贷款,银行内部的问责机制相当严苛。
银企缺乏互信成为矛盾焦点
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缺少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手段,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每年资金到期调头对中小企业是生死关,有的企业只好借高利贷。”花泽飞说,有的银行把企业贷款收回去之后不再贷款,以致借高利贷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很显然,一般银行减贷或者调头,就说明银行对企业的预期不看好。”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周洪源说,“一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随意性强,往往因为偏离主业导致经营风险上升,很容易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致使银行对其信心不足。”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银企信息不对称、共享不到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银企关系亟待改善。
多举措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结”
“首先要做到敢贷。金融机构要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明确授信尽职免责认定标准,修订原有的不合理制度,激发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王建东说,其次要愿意贷。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挂钩起来。
周洪源告诉记者,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建投集团合作,为其上下游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18年10月末,该供应链模式已为45户民营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
“针对‘不愿贷’的问题,我行建立了‘一把手’总负责制,在全行综合绩效考核方案中增设支持民营企业相关指标。”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高捍说。
建行云南省分行依托金融科技,构建“移动支付+便捷支付+融资场景”,实现了云南花卉产业全链条金融服务闭环;富滇银行与云南省内骨干企业开展联系,实现了供应链业务模式落地;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结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急的特点,简化贷款手续且缩短了审批时限。
此外,2018年以来,云南省还建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首期规模为30亿元,该资金池的作用是一旦银行贷款后出现坏账,对贷款本金实际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云南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回升。云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7900.05亿元,比2018年初增加2501.0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较前10月提高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