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牧场建设已经成为渔业生产转型和恢复生态资源的发展趋势。《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山东、辽宁、海南等地调研了解到,我国海洋牧场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生态和社会叠加效益明显。不过,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扩张和“重头轻尾”倾向,技术监测手段不足、人才及资金短板凸显等困境亟须引起重视。
海洋牧场发展进入加速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局部水域环境恶化、产品品质下滑等问题日趋严重,部分海域已经呈现“荒漠化”趋势,传统方式下的海水养殖和捕捞已经难以为继。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记者在南方沿海一个传统以捕鱼为生的渔村了解到,10年前,该村还有近40艘大船出海捕捞,一位船股东每年能赚近20万元。如今渔业资源逐渐枯竭,许多渔民进城打工,大船剩下不到一半,坚持捕捞的每位股东的利润也不足10万元。过去还能捕捞到带鱼、鲈鱼,以及4厘米大虾,现在只有2至3厘米的小虾。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爱民介绍,继传统捕捞业、养殖业之后,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
得益于海洋牧场建设,我国部分近海曾难觅踪影的鱼类又回来了。“这些年,生态环境好了,好多鱼儿又回来了。”山东胶州渔民马希庆说,前些年,由于大面积的近海养殖和过度捕捞,一些野生鱼类几乎不见踪影。
示范先行是我国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仅山东省就扶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72个,其中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21个。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面积已发展到5万公顷。另外,还有35座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成为离岸海洋牧场发展的立体空间站。我国首艘4800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我国首座自主研发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相继下水,开赴距海岸10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水域,养殖三文鱼等高价值冷水鱼类。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全国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投放鱼礁超过6094万立方米。
多种积极效益初步显现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海洋牧场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海洋牧场已成为部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山东、辽宁、海南等地,海洋牧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山东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达到2100亿元。海洋牧场还带动了海洋食品、海洋旅游、海洋装备和智慧海洋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4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9.9%。
海洋牧场还“激活”了我国海洋水产业界,催生了养护型、增值型、休闲型等经营方式。以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为例,投放五年的海南三亚蜈支洲岛鱼礁区,礁体上海洋生物大量附着,经海南大学专家定期检测,鱼礁区鱼类增加30%左右,在该区域已经开展了海上游钓和水下潜水观光等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改善优化海洋环境,生态效应明显。据观测,山东海域礁区三年内生物量增长6.7倍,基础生产力提升20.4%,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60.5%,昔日荒漠化的海底得到明显改善。
延伸产业链,拉动渔民就业,产生了积极社会效应。前年5月,全国首个渔业多功能海上平台在山东长岛投入使用。平台所属企业总经理王昌利说,“利用这个平台,既能开展海洋水质、水文、气象等项目监测,也能满足游客野生垂钓、潜水采捕等高端渔业休闲需求。”
在长岛,不少渔民加入了渔业专业合作社,从扇贝养殖转型扇贝加工。合作社投入上亿元增强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赢取定价权。海洋牧场建设有效促进了渔船转产,山东省在维护渔区稳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机会。
发展不平衡 建设存困境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基本面向好,但全国发展并不平衡,现代化建设仍存瓶颈。
一是沿海地区出现盲目扩张苗头,部分地区“重头轻尾”倾向。东北某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相关调查表明,部分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有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苗头,部分经营者借势圈海,进行“二次分包”,各地兴起大量“无证经营”的海洋牧场。
受访的一些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往往把放流苗种的数量、鱼礁建设规模和投入的资金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就造成了重视建设期投入、项目可行性分析不足、对环境影响评价不完善、完成后综合评价缺失等问题。
二是缺乏技术手段监测,生产风险较大。记者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因而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也不可控,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多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加之海水养殖作物具有死亡速度快、抽测面积大、监测费用高等特点,使得一些监管部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采取能躲就躲的方式来回避。
三是人才资金短板凸显。以我国重要海洋牧场基地辽宁长海县为例,这个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基地没有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管理水平提升显得力不从心。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马军说,海洋牧场领域对于技术人员水平要求较高,目前该领域内人才相对匮乏。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6个科室只有8名在编办事员,平均每个科室不到2人。该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水产品技术推广站的9名在编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学历。
此外,各地资金投入多少不一。部分受访人士表示,海洋牧场建设经费本就少,海域使用金还不能专款专用,使得建设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现代化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应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审核评估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多措施并举建立现代海洋牧场支撑体系,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蓝色经济。
首先,量化海洋牧场管理制度,严格监管确保规划有效落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等专家表示,海洋牧场往往出现养殖规模和强度急剧增加。国家可尽快量化海洋牧场管理机制,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示范引导养殖户由“求量”向“求质”转变,并基于颁布的制度对海区实施空间规划,明确各品种养殖的空间范围和作业规范,并严格监管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另外,从法律层面上,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相关规定,致使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真空地带,出现了责权不清晰、管理维护缺位、投资收益不明确等问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长期存在。
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推进海洋牧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海洋牧场的建设、经营、管理、维护等行为,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避免一些短视行为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其次,加强后期管理,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近年来,山东省布设21处海底观测站,形成了一张海洋牧场监测网,实现对海洋牧场水文、生态及生物资源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升安全管理和预报预警能力,是全国首个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透明海洋牧场。
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认为,随时掌控海洋牧场的水文、生态等信息变化的过程、轨迹,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科研价值。观测网发现,在24小时连续溶解氧为零的情况下,海参等生物仍能存活,这颠覆了传统观点认为海参低氧难忍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价值。而且观测网显示了海洋牧场产品的生存环境条件,使“海水养殖污染严重,产品不可食用”的传言不攻自破。
2015年以来,山东海洋牧场观测网数据中心数次发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异常,即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对领导和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2017年6月,观测网通过比对日照水产集团和国美两处牧场海水的叶绿素浓度变化,预示将发生绿潮、赤潮,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了预警。
李培良认为,开发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应急预测系统,可实现海洋牧场水动力环境、生态环境未来72小时的预报以及海上溢油、污染物扩散路径和覆盖面积的应急预测,从而达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可预警的效果。
最后,还需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养殖户技能培训。业内专家建议,政府是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的管理者,在养殖企业、养殖户和科研院所之间起着调控和组织作用。相关部门可多组织科研机构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特派和产业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