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孩子在暑假都进行了外貌上的“微调”,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不一而足,整容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也五花八门:“长得好看,就会得到更多优待”“美丽是一种早期投资,要趁早”“别人的孩子都做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上学期间比较清闲,为毕业找工作和将来找对象做好准备”。整容低龄化现象背后依旧是中国家长无处不在的焦虑和“起跑线思维”。
对此,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旁边评论
整容并非提高竞争力的必选项
如今,“颜值即正义”的观点大行其道,不少人认为,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在人际社交中,“长得好看”都能提升人的竞争力。在这种语境下,带着孩子去整容,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
但在孩子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之时,就由家长带去整容,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现实中,有不少整容失败致人死亡的案例,教训不可谓不深。同时,整容也有不少副作用,比如面部神经损伤会导致面瘫等。而在心理上,也有人患上整容上瘾症,影响正常生活而无法自拔。
对于这些风险,家长们未必不知情。但在他们眼里,整容所能带来的利好是确定性的,而那些风险则有些虚无缥缈。两相比较,不少家长确实无法抑制带孩子去整容的冲动。毋庸置疑,整容与否是个体自由,但如果整容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对孩子身心健康和社会风气都难言好事。
要杜绝整容低龄化趋势,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树立大方、接纳自己的价值观,这比随波逐流成为别人的影子更有价值。退一步说,现在的化妆技术,也能起到突出优势、弥补缺陷的作用。整容并非唯一选择。从长远来看,一个拥有大方、优雅姿态的人,即使面容上稍有逊色,仍会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