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在转瞬之间,前两年还在热谈的各种“消费升级”,最近受各种市场内外因素的影响,马上就变成了“消费降级”。这个词如今在消费市场当中广泛流行开来。从升级到降级,真的像过山车那么快吗?
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是,当消费规模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从升级到降级,是比较难逆转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成本问题。一旦成本在升级的过程中达到一定高度,要想“降级”,恐怕并不容易。
在消费市场,电商的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已经是电商们公开谈论的事情了,如何尽可能让成本降下来才是重点,虽然“价格战”依然是市场秘而不宣的手段,但很显然,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很难“回到过去”了;在服务市场,消费项目越来越细分化,换句话说,有的消费成本几乎很难减下来,以安装空调为例,除了产品的价格之外,室外机连接管等配件以及高空作业费等安装费的价格,比起十多年前都要贵不少,装一台空调可能要额外付出上千元费用都不一定。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已经算是比较幸福的了,在发达国家,电商的人工物流配送,以及家电安装维修的成本还会更高。
这里不能不提到前不久热议的“拼多多现象”。拼多多存在的合理性之一就是:还有上亿的收入不高的普通大众,更希望获得廉价实惠的消费品,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市场;拼多多里面常见的微信分享、拼团砍价等模式,除了博取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之外,意在进一步降低成本——说实话,理论和模式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只在于:路线走歪了,转向了“山寨”的极端。
反过来也提示:如果不走“山寨”之路,在现有的电商模式下,能行得通单纯的低价路线么?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是不是要降级”、“能不能降级”的原点。所以,这并不是单纯的“降级”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性价比的问题。价廉物美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或许,这也是对于前期“消费升级”的一种纠偏,有的厂商常常打着“消费升级”的招牌,推出华而不实的新品。消费者显然是不能接受这种“升级”的,毕竟,没人愿意当“人傻钱多”的“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