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正成为我省改革创新进程中最鲜明的导向。
自我省出台《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跟进。截至去年底,全省大多数市和71个县(市、区)出台制度文件,其余市、县(市、区)也都在综合性文件中对容错纠错机制作出规定,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大胆改革创新、放手干事创业。
鼓励大胆探索者
激励打“硬仗”的干部更敢为
出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往往把能力强、善攻坚、作风实的干部安排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干了苦活累活,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
“对这些干部,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让他们吃亏‘寒心’。”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诸暨某街道党工委书记郭某,曾一年被通报批评7次,但诸暨市纪委、组织部没有简单套用该市的问责条款,而是通过多方调查和综合分析后,认为该街道积累性矛盾较多、各方面工作压力都非常大,郭某任职以来一直“白+黑”“5+2”,迎难而上、逆势推进开展工作,各方评价比较好。为此,按规定启动容错免责程序,报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给予其年度考核称职等次,并调任重要岗位一把手。
在浙江,容错免责机制的实质效用正在彰显。职能部门在执纪问责调查中,坚持实事求是,对一些敢闯敢试、担责有为的干部给予公正评价,实行容错免责、减责。此外,大家也努力划清“为公”和“谋私”的界限,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宽容改革失误者
不让“领头羊”成为“替罪羊”
浙江许多县(市、区)、设区市乃至整个省域,都承担了不少改革试点任务,许多探索都是“抢喝头口水”的举措,必然存在改革风险。容错免责不仅从制度上降低了改革风险,也推动改革步伐迈得更大。
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义乌市,有关审计反馈试点方案提出的“2015年进口占进出口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未能实现。但经调查核实,义乌在改革试点中大胆探索,创设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虽然进口贸易额已翻一番,但同期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了10倍,导致进口比重指标未能实现。最终,承担试点主要职能的市商务局局长王某年度考核仍被确定为优秀等次。
各地都在加速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实施容缺受理、精简优化审批程序等改革措施,全力打造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金字招牌。改革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取得显著成效,靠的是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决心,而容错纠错机制也为改革注入了底气。目前,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已分别占同级总事项数的93.3%、81.2%、90.3%,提前实现基本覆盖80%权力事项的目标。
鞭策改革滞后者
引导干部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能不能着眼改革发展大局所需,理清“旧账”、盘活“新账”、不落“欠账”,体现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改革担当。随着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怕担责怕出错、不敢试不敢为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广大干部“将改革进行到底”没了思想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干”有了定心丸。
温岭市一些企业由于不了解前期政策、不熟悉审批流程等原因,在厂房建设报批时就开工建设,导致不能办理房产证,影响企业融资贷款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温岭市委、市政府集体研究,同意对符合规划、用地和规上产值要求且在满足环保、消防、房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多部门联合踏勘,对整改到位的企业予以补办房产证。据统计,企业用补办的“两本证”获得银行信贷支持6亿余元,有力地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
当然,在容错免责的同时,也要注重纠错、加强预防。一些基层干部在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因时间紧任务重,打破常规、不按程序,出现瑕疵乃至过错,这其中既有复杂的客观因素,也有干部自身的不足。各级各部门在主动担责、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要对可预见的风险做好科学防范,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