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工作都忙,还总挂念着俺!”2017年12月19日上午,李士锋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掀起门帘,往屋里迎着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自2016年妻子患病去世后,赞皇县赞皇镇东石家庄村村民李士锋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79岁的母亲2007年查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年吃药,妻子去世后留下了一个一岁多的儿子和近十万元的外债。日子咋过?
“村干部主动找过来,县民政局的人也来了好几趟,给俺办了低保,送来了救助金还有慰问品。”李士锋说,县里2017年开展低保精准核查,他被纳了进来,从今年1月1日开始,他家三口每人每月有190元的补助,“多亏政府照顾,不然吃饭都成问题。”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和2016年视察河北时专门就做好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要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干民政工作。牢记总书记嘱托,我省民政系统坚持民政为民,编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提高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按照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印发的《关于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动态管理实施办法》,去年8月,我省启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面精准核查,让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完全处于有效监督和公开透明中。截至2017年10月底,我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4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月542元和每年3811元,城乡低保补差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17元和每人每月190元。
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2017年12月20日9时,室外气温已低至零下,在巨鹿县健民医疗养老中心三楼,陈同忠老人上身只穿着薄毛衫在活动中心和老伙计们下象棋。
“在这里住着暖和,吃得好,护理人员定期给检查身体,哪不舒服随时看医生。”82岁的陈同忠是邢台市织革厂退休职工,患糖尿病已经有20多年了,84岁的老伴儿患有脑梗塞。陈同忠说,老两口原本迫于无奈来到这儿,没成想待得很舒心,就一直住到现在。
巨鹿县民政局局长李振普介绍,该县推广“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养老模式以来,农村幸福院入住率较以往有大幅提升,乡镇卫生院将单一的医疗业务拓展为兼具养老、医疗保健功能的联合体,不仅解决了村镇“五保”老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老人入住。
各地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先后推广肥乡“普通互助”型、康保“资源整合”型、巨鹿“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型等养老模式,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架构。目前,全省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1478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居家养老设施3600多家、农村幸福院3.1万个。
防灾减灾、社区建设、优抚安置、军休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改革……民政工作千条线,丝丝连着老百姓。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我省积极健全完善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河北省减灾中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基础设施。据统计,近5年来,省级筹措下拨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共计25.1亿元,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到目前,经我省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22262个,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3678人(次),补录婚姻登记历史信息近1200万条……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民政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新时代‘菩萨’事业。”省民政厅厅长赵风楼说,下一步,全省民政系统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结合起来,精准认定贫困人口和低保对象,扎实推进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做好军队退役人员政策落实和权益保障工作。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扶贫移民搬迁等重大机遇,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使广大贫困群众和民政服务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