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从上海虹桥出发途经义乌的一班高铁上,一等座车厢坐满了拎着大箱小箱的外国人,他们都在义乌下站,目的是采购圣诞节礼品。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这样的现象在义乌早就司空见惯。遇到大的展会或是一些重要的采购节日,这里更是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人,所有的五星级酒店几乎爆满。
今年天猫发布的“双十一”全国各县成交额排行榜显示,排名前十的县城中有八个分布在江浙沪“大包邮区”,其中义乌位列第二,这一排名已持续三年。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17中国淘宝村及淘宝镇名单显示,全国超过2100个淘宝村中义乌占113个。
这些榜单的背后是义乌涌动的电商新经济浪潮,线下的庞大市场奠定了线上交易发展的基础,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在这里水到渠成,2010-2016年,义乌电子商务贸易额增长了逾六倍。
“双十一”过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义乌的电商村、电商创业园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现,这里几乎全民皆商,电商改变了商家的营销方式,缩短了供应链,带动了配套的产业以及餐饮、酒店、旅游等服务业,更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
义乌样本也是全国县域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其特殊性,亦有其普遍性。但正如受访人士所说,尽管商业文明发达,但义乌的城市软环境与大都市还有较大差距,在吸引人才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外来创业者、务工者的大量涌入对当地的城市管理也提出了很大挑战。
网红村的蜕变
下午4点左右,站在青岩刘村的主干道上,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来来往往,这是村子里每天最忙碌的时刻,各大小商家的货物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在马路边的一些店铺里,店员和快递员正在忙着打包装车。
自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并称赞其为“中国网店第一村”后,青岩刘村彻底红了。该村接待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总理来过后,慕名而来的参观团数不胜数,从政界到商界到媒体,都热衷于到传说中的“总理街”走一走。
绿瓷贴墙,柏油铺路,道路宽敞,楼房整齐,很多墙上都写着“中国网店第一村”几个大字,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青岩刘村看到的景象,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村子,更难想象12年前这里只是义乌城郊结合部一个“脏、乱、差”的落后农村。
早先,青岩刘村以务农为生,后因义乌江对岸的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当地人带来了直接的租金收益,也带来了乱搭乱建、污水直排等基础设施问题的暴露,邻里纠纷不断。那时的青岩刘村,是义乌的“问题村”。
“2005年旧村改造是因为现实中很多安全、卫生、基础设施问题所迫,2008年重点打造电商是因为市场搬迁造成村里的房屋出租困难所迫,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并没有说要打造‘网店第一村’这么长远。”青岩刘村党委书记毛胜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到2015年,青岩刘村的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聚集了32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开出的网店。而这些人,都“隐藏”在村子里那些普通的楼房里,多数就三五个人,甚至很多就是夫妻店、父子店。
村子经过改造后的一幢幢新式楼房,都被当地人称为“四层半”建筑,即每家每户三层宅基地改造成四层到五层,房东留顶层居住,将一至四层出租给各个电商,每层五六十平方米,囊括了一家电商所有的半成品加工、运营、客服、仓储、打包等各个环节。
在青岩刘村,这一层的租金就在一年1万多,意味着一幢房子四层年租金能达到五六万。
毛胜平指出,和过去相比,电商的汇聚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租金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租客的人员结构,“过去是务工者,现在是创业者、经商者”。
同样的情况正在义乌其它街道不断被复制、创新。比如北苑街道的春晗二区电商村,市场监管所数据显示,以“电子商务公司”的类型注册营业执照的电商企业达580家,再加上贸易、股份等其它类别的电商,至少有650家。在整个村里16-60岁具备劳动能力的人群中,电商从业者的人数占比在90%以上。
春晗二区从事泳装批发和零售的朱女士一家,既是房东,又是电商老板。地下车库作为商品的仓储地和物流的分拨点,楼上则作为日常运营和办公场所。每到泳装销售的旺季,十几个员工一天能够完成上千个订单的派送,销售额达到10万元。
“我负责电商的管理,我爸负责线下批发,十年前我爸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有个摊位,现在我们第二代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商铺实现了更好的管理。”朱女士表示,如今朱家的业务范围扩大到了线上的阿里巴巴、天猫等平台,明年还将入驻京东等。
依托庞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电商的兴起似乎水到渠成,而电商村的产生又烙上了浙江“村村点火”的块状经济烙印,但和块状经济不同的,电商村里的业态五花八门,而不是以某一种产业为代表的同类企业的集聚。
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当起了老板,这是义乌流行的一句话。
既有实体的摊位,又有淘宝店铺,这几乎是多数义乌商家的标配。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顺理成章。
受访者们都表示,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人小孩就是商人,随便一个政府的公务员、企业员工或是的士司机,家里都有着不小的生意,而他们中的多数都有着自己的淘宝店铺,吃个饭、逛个街的时间,手机一操作可能就是几笔订单。
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义乌从事电商行业的共有约25万家,销售额达到了1770亿。
在浙江省商务厅公布的《2017年度浙江省电子商务专业村(萌芽村)名单》中,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刘村、福田街道荷叶塘村、稠江街道龙回村、廿三里街道下朱宅村等88个村入围,比去年增加23个,入围数量占全省的12.5%,金华的51.4%,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
然而,电商村只是他们的起点,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电商园区便成为他们更好的选择。
北苑街道泽宇电商园的安朵国际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样本,从起初在村子里的“六间房”、“夫妻店”,到入驻园区后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的淘宝TOP5黑马企业,只用了6年时间。
安朵的创始人王勇财,只是江西赣州草根出身,他和太太最早在深圳做敦煌网的销售和业务员,在身边朋友的带动下开始从事跨境电商,因为货源多数在义乌,2011年他们从深圳搬到了义乌的凌云六区。
如今,安朵已经在前端和后端都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智能仓储系统。“双十一”当天,从安朵公司的仓库发往全国各地的包裹达7万件。
澜蓝汇运营副总裁、农创园负责人凌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园区给予企业更多的配套服务,“园区都有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对入驻企业进行管理,还会负责线上平台的推广和线下产品的对接。”
截至2016年底,义乌共有电子商务园区28个,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已连续三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获评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创业25佳县第一名,并成为唯一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开展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的县级市。
电商的集聚也带动了相关的包装、耗材、仓储、物流等下游产业的集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不论在电商村还是园区,产业链条上的配套都可以在周边甚至楼上楼下的邻居中找到。
尤其是物流方面,小企业的抱团不仅成功获取了快递公司的配送,而且政府也帮他们争取到了议价空间。青岩刘村网商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主管叶丹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中心和快递公司谈下来的快递费在3元钱左右一单,而个人需要5-6元,远的省市还要到10元左右。
“义乌的快递费每单比杭州低0.5-1元,比上海低1-1.5元。”凌阳指出,这些都成为吸纳外来经商者的重要因素。以春晗二区电商村为例,那里的物流公司有18家,针对国际贸易运输,不少物流公司还开通了俄罗斯专线、日韩专线等国际专线。
此外,服务于电商运营的货贷、金融、营销、摄影、设计、法律类的咨询培训公司也配套发展了起来,这些在电商村、电商园区都随处可见。
“发展制造产业要有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越长越深,越不容易迁移。”义乌市电商办常务副主任王红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