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全国电影票房不负“暑期档”重任,达到45.15亿元,比6月的39.01亿元增长了6亿元左右。然而,业内人士并没有因此感到满意,认为与去年7月的55.06亿元相比,今年减少近10亿元,降幅约为18%。对比去年和今年7月的电影排期可以发现,去年跑出了几只“黑马”均有10亿元以上的票房,一下子把票房拉高。而反观今年7月,上映的电影平平无奇,没有一个给出令人惊喜的成绩单。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拐点”到来,或将创票房纪录的重任转向8月。有业内人士提醒,电影市场成长速度较快、热钱追捧比较多,投资的泡沫也较大,行业已经走到了瓶颈期。
今年票房
或同比增长10%~20%
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对于7月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今年1~3月的票房表现出彩:“2016年1月份我国电影票房38.64亿元,同比增长48%,2月68.8亿元同比增长66%,3月37.59亿元,同比增长30%。”而4月开始票房出现大幅滑落,令市场期待“暑期档”的行情:“一般上半年的平均增幅为30%左右,今年上半年却仅为22%,需要一点‘刺激’来令下半年票房有好的表现。”据业内分析,从目前情况看,今年中国电影票房仍有望比去年增长10%~20%,今年年底全国估计可以拥有38000块银幕。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的增幅最高的年度曾达到64%,部分年份达到50%左右。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有业内人士总结,中国电影热、发展速度快,主要是因为热钱追捧。据了解,目前以影视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已有近30只,总规模数百亿元。
投资电影数额大风险不小
北大文化研究院教授陈少峰告诉记者,投资电影的来源比较杂,不仅限于电影基金,但真正能够赚钱的电影并不多:“尤其过去一段时间内,真正赚钱的只是一部分电影制作公司,大多数电影并不赚钱。”他解释,过去电影市场的补贴更多,一种是售票网站的补贴,一种是电影制作公司的补贴,因此补贴后盈利更不多:“现在的基金,投资风险比较大,比较成熟的投资基金会跟大的电影公司合作,或者进行一些资本运作等。”
有业内人士透露,成龙新片《绝地逃亡》上映8天票房近6亿元就是采用了资本运作的保底发行模式,发行方以10亿元保底,保证制片方不赔钱,如果票房超过10亿元,发行方就可以参与票房分成。另外,《致青春2》、《夏有乔木》也被指均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模式,“保底价”均为4亿元。
陈少峰认为,看起来比较热、成长速度快的电影行业自然也受热钱追捧,但是与实际的收入相比,投资的泡沫比较大,最近电影业的投资比以往更为慎重一点。很多人说现在是资本投资的寒冬,其实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更多资本持观望态度。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投资电影的资金都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分成项目方和资本方,投资的收益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回报,一部分是有风险的分红。为了促进电影发行,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去补贴票房。陈少峰告诉记者,目前能盈利的电影大概只有20%左右,“如果再算上票补,真正盈利的可能就不到20%了。”
“电影是一个风险投资。”一个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钱想投电影行业,但是投资电影和投资游戏一样,早期投股权比较有机会获利,而投具体电影项目很难赚钱:“主要是投资额太大了,如果投资中小制作,光营销、票补的费用就要1500万元以上,而其中不到1%能够成为‘黑马’。”陈少峰认为,对于资金来说其实可以考虑投资营销机构、动画公司,不一定要投电影本身。
分析
电影产业远未成熟
陈少峰认为,目前基金在对文化企业的投资上也存在问题:“投资期限太短了,三五年就要切割、结算,所以很难做持续的投资,就算是投到不错的项目,很可能在项目发展前就要退出了。”他认为问题出在基金的投资机制上,“而国外的基金有比较长的股权投资机制,不需要像我们最多‘5+2’就必须退出,如果差钱了还可以继续募集,只要总体回报率高就可以了。”
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的基金投资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基金最多7年就要退出,而我们可以观察到,文化产业的价值至少要到第8年才开始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基金方也不太看重文化企业长期的增长和内在价值,只看重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增长,投资人的目的变成在可以放大价值之后就退出,或者到一定阶段引入其他投资人并进行交割。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与很多投资人是行外人有一定关系:“资本方、制作方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抱负,而影视公司急于作大,引入资本扭曲了公司战略。”陈少峰认为,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电影市场存在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包括票补严重、好电影少、盈利能力弱:“电影产业到了一定的瓶颈期,目前整个市场缺乏动能支撑。”而所谓的瓶颈是电影院建设在某些地方过剩,可以预计一旦电影院停止建设,票房增长幅度将变得很小或不增长,另一方面,电影业过于依靠票房。而目前电影产业还是“未成熟”。“没有工业化流程,什么时候杀青、制作完成都不能保障,制作随意性太大,投资也比较粗放。”陈少峰如此评论。
“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内容,如果电影院出现产能过剩,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电影企业都会同时遇到难以盈利的问题。”陈少峰称,美国在20年前也出现瓶颈,但最终他们通过走向国际化冲破了这个瓶颈,而中国电影行业目前暂时还没有能力走向国际化,“今后电影行业经过洗牌后可能只会剩下10个左右的电影集团。”
本文已收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