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进出口数据>  正文

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进口量大幅增加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6-07-22 15:30:06  来源:海关信息网

  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进口工业机器人2357台,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41.1%;价值1.1亿元人民币,减少3%。

  一、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3月份进口量同比、环比双双大幅增加。2016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月度进口量低位开走,3月份进口量开始回升,当月进口1075台,同比增加22.9%,环比增加86.6%(下图)。

  

  (二)绝大多数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工业机器人2316台,增加42%,占同期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进口总量的(下同)98.3%。同期,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口34台,增加1.6倍。

  (三)主要自日本和韩国进口,自台湾省进口减少。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自日本进口工业机器人1659台,增加22.5%,占70.4%;自韩国进口386台,增加4.3倍,占16.4%;同期,自台湾省进口103台,减少12%。

  (四)民营企业引领进口,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大幅减少。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口工业机器人2065台,增加61.6%,占87.6%;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04台,减少24.2%。

  (五) “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为主要进口品种。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进口“多功能工业机器人”1749台,增加28.2%,占74.2%;进口“搬运机器人”500台,增加1.1倍,占21.2%。

  二、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制造业显示回暖迹象,刺激了工业机器人进口。春节过后国内企业集中开工,以及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制造业生产和市场有所回暖。2016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其中,生产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是2014年10月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进口指数为50.1%,比上月提高4.3个百分点,是2013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1]。

  (二)国内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上升,拉动了工业机器人进口。有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而机器人价格却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一台用于焊接的机器人,2009年每台售价29万元,2015年降到24万元[2]。另据统计,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262个,总投资达103.84亿元,相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产品合格率从89.04%提高至94.44%,估算可减少用工71253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98%[3]。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逐渐体现,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走高。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规模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16%[4]。而目前我国约每1万人使用30台机器人,低于全球58台的平均水平,德国的机器人密度是我国的10倍,日本是我国的11倍,这表明未来中国机器人的需求潜力还相当大[5]。

  三、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零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化生产。我国国产机器人大多应用在搬运、上下料、钎焊等领域,在焊接、汽车、电子制造等高端领域外资企业占较高比例。由于我国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体成本比重过高,仅减速器占机器人的成本达35%。这导致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大落后国外,本土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外资品牌压制的局面。2014年5.5万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半数以上属于外资品牌,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仅售出1.6万台[6]。

  (二)机器人产业园区布局缺乏差异化。在近年各项利好政策的催热下,短短两年时间内,国内市场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近千家。到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其中,江苏省有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及徐州5个城市正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广东省有4个城市在建机器人产业园;重庆计划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一些产业园区规模初具,综合实力较强。但是,大部分的机器人产业园内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大多数企业是初次投资,产业发展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全球差异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错失发展的良机。并且,区域竞争方面,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存在恶性竞争,多地出台的“机器换人”举措也主要针对人工替代领域,在高端智能机器人领域应用较少。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仅有20%的厂商同比下降;但从盈利能力来看,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7]。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科研体系、融资环境、人才保障等均有待改善。我国机器人研发投入增幅逐年加大,但是我国的有效专利很难转化为发明专利,机器人相关论文数量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倒挂,这与我国的科研体系密切相关。科研成果作为研究学者评奖评职称的重要指标,并不以产业化为主要导向。从资金渠道上看,除了政府资金支持外,很多机器人企业的上市融资以概念炒作为主,融资资金并未用于实际研发与生产。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乏,企业、高校相关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未有效建立,缺乏跨界的复合人才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差异化发展的瓶颈。

  


  [1] 《统计局解读:2016年3月制造业PMI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凤凰网,2016年4月1日

  [2] 《襄阳“人口红利”消失后 制造业需要机器人》,中国机床商务网,2015年06月08日

  [3] 《东莞"机器换人"观察:机器人来袭,饭碗能保吗?》,半月谈网,2016年03月16日

  [4] 《业界称2016年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速将放缓》,新浪财经,2016年01月18日

  [5] 《机器人产业井喷 中国谋千亿产业布局》,新浪,2016年01月02日

  [6]《四大门派格局形成 30%增速工业机器人前景喜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年04月12日

  [7] 《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匮乏》,每日财经网,2016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