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经黄埔口岸出口医药品1.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
一、今年一季度经黄埔口岸医药品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3月出口同比环比双上升。2015年1月,经黄埔口岸出口医药品1亿元,为2015年以来峰值,增长85.6%。此后出口呈震荡下降态势,至今年2月回落至谷值仅为3233.9万元,3月又显著回升,当月出口7045.7万元,同比增长28.4%,环比增长1.2倍(下图)。
(二)一般贸易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经黄埔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医药品1.3亿元,下降35.6%,占同期经黄埔口岸医药品出口总额(下同)的81.6%。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838万元,增长31.7%,占17.5%。
(三)民营企业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增长。今年一季度,经黄埔口岸民营企业出口医药品7798.5万元,下降49.1%,占同期经黄埔口岸医药品出口总额的48.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47.1万元,增长13%,占46.5%;国有企业出口874.4万元,增长3%,占5.4%。
(四)东盟、欧盟、香港和非洲为前4大出口市场。今年一季度,经黄埔口岸对东盟出口4787万元,下降55.4%;对欧盟出口2688万元,增长9.8%;对香港出口2443万元,增长20.7%;对非洲出口医药品1782万元,下降46.7%。对对上述4大市场出口合计占72.1%。
二、当前医药品出口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一)生物将迎来出口机遇。未来几年,许多畅销的生物药专利将到期,为生物仿制药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生物仿制药是指与生物专利药“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品,其活性成分与被访药可能有微小差别,但在安全性、纯度和效力上并无实际差异,其价格只有专利药的10%-30%。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2016年5年内,全球将有多达631个、总计225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1]。2015年11月中旬,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部分仿制药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未通过者将被注销药品的批准文号。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医药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医药生产国,目前中国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95%以上均为仿制药,随着生物药专利将到期,我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的约3000家化药仿制药企业将面临行业整合[2],同时医药巨头的生物制药的生产和出口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仿制药
(二)国内药用辅料产业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受原研药专利集中到期影响,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辅料将会占据更突出的地位,医药行业对药用辅料产业的发展也将会愈发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成本高,有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造成药用辅料批与批之间性能的差异较大,药品生产企业需要按批试验后才能用于生产制剂。此外,产品系列单一也是行业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业内优秀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往往通过工艺上的区别能够生产的同一药用辅料品种具有不同的制剂性能,分别满足不同药品生产企业、不同药品制剂的需要。国内药用辅料产业整体水平与国际跨国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品种、质量、标准等方面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中药材出口将带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向海外拓展空间。中药材对外贸易在我国的中药材销售和全球中药材供应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很多国家制药炼药的原材料都来自我国的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仅这两种物资每年的出口量就能达到20万吨,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我国的中药材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而这些地区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地区恰恰高度吻合。正因为“一带一路”国家都有较好的中医文化基础,对于中医药接受程度较高,这些国家占中医药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3],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将带动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据厄瓜多尔《快报》报道,2月1日,中国国药国际卫生公司与厄国家医药公司(ENFARMAEP)在厄工业部举行战略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医药行业是中厄双方继基础设施、水电、石油和矿业之后扩展的新合作领域[4]。
(四)药品价格下跌,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药企面临转型。近年来,多因素导致我国药品价格持续下跌。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在“单一货源”招标政策影响下,基本药物价格虚高的得到抑制;其次大宗化学原料药产能过剩造成价格大幅下滑。以维生素C为例,国产维C粉和包衣维C价格分别由2010年的每千克80元和78元,大幅下跌至2014年的每千克28元和32元,跌幅高达为65%和59%[5]。药品价格的下跌直接导致制药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滑。“转型”已经成为原料药企业扭转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洋中药”加速抢滩。“洋中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而最近5年,欧洲和日韩等跨国制药公司通过独资、合资等策略加速进军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洋中药”开始在国内市场上出现。目前国际中药市场规模除中国大陆外已超过300亿美元,日本的市场份额高达80%,韩国的市场份额占10%,中国仅占5%。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通过海淘、实体药店等渠道购买“洋中药”。据不完全统计,“洋中药”已占国内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却几乎仅限于为欧美、日韩等国的“汉方制剂”提供原材料。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市场5%的市场份额中,大部分是附加值极低的中药原材料和植物提取物,被跨国药企加工成“洋中药”后,附加值最高可提升几十倍[6]。“洋中药”之所以备受消费者青睐,其严格的质量标准是重要原因,而这恰恰是国内中药产业的最大软肋。
[1] 《越来越多的外资仿制药巨头陷入窘境》,慧聪制药工业网,2014年3月4日
[2] 《史上最严新药政策落地:仿制药迎来行业大洗牌》,南方都市报,2015-12-31
[3] 《中医药出口额持续增长 香港日本美国为最大市场》,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12日
[4] 《中国医药企业进军厄瓜多尔市场》,光明网,2016年2月4日
[5] 《我国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工业报,2016年1月20日
[6] 《国外“洋中药”加速抢滩 国产中药被动挨打》,经济参考报,2016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