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石家庄报道(鲍宁 记者李建)70批次样品中,仅28批次合格,不合格率为60%,这是贵州省工商局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该省流通领域贵金属饰品抽检结果。这一新闻引发不少消费者对贵金属饰品质量的担忧。《中国消费者报》梳理了近年了各地相关部门发布的贵金属饰品抽检结果,发现有害元素超标、纯度未达标、标示不合格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有关专家指出,消费者选购贵金属饰品时最好是选择信誉度好的商家和品牌,同时可要求查看送检样品的检测报告。
有害元素超标
记者梳理相关抽检结果发现,贵重金属饰品有害元素超标问题多表现为银饰品镉超标。贵州省工商局不久前公布的52批次不合格贵金属饰品样品中,就有1批次“锦屏县梦中花首饰行”销售的S925银戒指镉超标。
河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石家庄经济学院宝石学院院长王礼胜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镉是一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常被用于电镀及制造合金等。镉污染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均具有极大的危害,人体无法通过自身的代谢排泄食物链或其他途径累积的镉。慢性镉中毒会引起人体肾脏损害,甚至乳腺癌变。“镉作为有害元素在贵金属饰品中被严格限制。”国家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检验室主任曹维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家强制标准GB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镉含量应小于100毫克/千克,儿童饰品中的镉溶出量则应小于75毫克/千克。
曹维宇认为,除增强银原料的加工性能外,一些经营者在银饰品加工过程中超标添加镉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从价格上来看,镉每千克大约只有9.5元,而银每千克约3300元。
王礼胜分析指出,从加工环节来看,如果饰品的配料成分或电镀成分、搭配的彩色塑料等附件镉元素超标,都有可能造成饰品镉元素超标。
事实上,贵金属饰品中可能“潜伏”的有害元素并非只有镉元素一种,还包括砷、汞、铅、铬(六价)。王礼胜介绍说,国家强制标准GB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对上述元素均作出了严格的限量规定。
记者注意到,贵金属饰品中铅超标问题也相对较为常见。
2015年2月,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局对贵阳市、黔东南州19家经销商销售的30批次银饰品质量进行了监测,21批次问题产品中标称为“深圳德琪银饰”(贵阳云岩百利金珠宝店经销)的S925银戒指铅元素含量超标。
2013年10月,上海市质监局公布的贵金属制(饰)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上海南汇浦东商场有限公司销售、上海翠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翠达”925银孩儿镯,有害元素铅超标。
记者从河北省儿童医院了解到,儿童长期佩戴铅超标的饰品可能会导致儿童血铅超标,引起多动症、躁狂症等。
曹维宇分析认为,除极少数不法企业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外,贵金属饰品有害元素超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贵金属原材料不符合要求,特别是工业回收料未经必要的提纯即使用。“贵金属饰品中的有害元素是否超标,消费者无法凭借肉眼或其他简易方法进行辨别,必须通过专用仪器设备才能进行检验。”王礼胜指出,鉴于上述原因,消费者选购贵金属饰品时最好是选购信誉度好的商家和品牌,同时可以要求查看送检样品的有害元素检测报告。
纯度未达标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近年来流通领域贵金属饰品抽检结果还发现,纯度(含量)未达标问题也较为突出。
2016年3月,上海市工商局公布该市流通领域贵金属饰品商品质量抽检结果,23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标称品牌“明牌珠宝”铂金项链等5批次样品贵金属纯度未达标。
2016年1月19日,四川省工商局官网公布了该省珠宝玉石贵金属首饰抽查检验情况,41批次质量不合格样品中,1批次样品未注明贵金属材料及纯度,2批次样品纯度低于标明值。
2015年5月中旬,广州市工商局抽检312家生产企业生产的750款贵金属饰品样品,发现34组样品的贵金属纯度低于国家标准要求,其中铂饰品7组、金饰品14组、银饰品13组。
“纯度不够不就是缺斤少两,欺骗消费者嘛。”近日,在石家庄中山路一家金饰品店,正在给未婚妻选购戒指的刘先生如是说。然而,对于如何辨别首饰纯不纯,不少消费者和刘先生一样,都表示“没办法”。
“贵金属首饰纯度不合格的问题,有的是企业主观为之,有的则是无意识所为。”王礼胜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主观故意包括掺入相近成分的金属元素,虽然每件饰品上相差不多,但是一个大型企业的加工量很大,积少成多,偷工减料,就能“省”下来不少的成本。
至于不属于主观故意的情况,则主要是指加工环节。比如一大批原料整体配方是刚刚达到要求的,但是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成分分配不均匀时,有些饰品的纯度可能超过相应最低纯度要求,而另一些饰品的纯度则可能达不到相应最低纯度要求。
曹维宇认为,贵金属饰品纯度未达标,说明生产企业在原材料投料前的检验工作不到位。企业应利用自身或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加强检验,把好原材料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纯度不合格问题。
王礼胜表示,要杜绝此类乱象,生产企业主观上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特别是对于纯度达不到要求的贵金属饰品,必须坚决返工,避免进入流通环节。
标识不合格
不合格贵金属饰品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则是标识不合格,包括标签不合格、命名规则不合格、印记不合格和其他标识物不合格等。
2015年12月,江苏省工商局公布的该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贵金属珠宝商品质量监测结果显示,25批次样品中约有两成贵金属珠宝存在虚标名称问题。
2015年8月11日,甘肃省质监局公布的该省第二季度贵金属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兰州市部分经销企业存在将低级别钻石标识为高级别钻石销售、货品标识名称与实际货品完全不符等问题。
2015年3月,广东省质监局抽查了130家企业生产的贵金属及珠宝玉石产品511批次,仅标识不合格就高达101批次。
谈到标识不合格的原因,曹维宇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对标识规定越来越细致,而企业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学习和执行;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市场尚不规范,部分企业故意在饰品的标识上“玩概念”“打擦边球”。“贵金属饰品抽检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应区别对待。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本身不合格的企业应坚决整顿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对于非主观故意原因出现标识不合格的企业要进行积极引导,要求限期整改。此外,监管部门在对外公布相关抽检信息时,最好也能将那些仅是标识不合格而产品质量本身没有问题的产品与内在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区别开来,以免给消费者造成恐慌。”王礼胜说。
王礼胜还告诉记者,消费者到国外购买贵金属饰品也常常遇到类似问题。据其了解,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西方发达国家购买的此类产品,贵金属有害元素超标、纯度不合格、标示不合格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总体而言,我国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的市场管理是严格的,也是比较规范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相信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行业会发展得更规范更繁荣,我对此持乐观态度。”王礼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