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将在7月1日正式施行。《通知》规定,未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移动游戏,不得上网出版运营。这意味着手游发行门槛的提高,未来将影响一批以手游为主业的企业的发展。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继3月份公布《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后,《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的管理规定以及具体流程。移动游戏包含在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范畴,与网络游戏出版流程基本一致,需经新闻出版总署前置审批,才能上线运营。对已经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的升级作品及新资料片,视为新作品,需重新审批。
“当前,移动游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但同时市场鱼龙混杂现象严重,游戏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许多游戏都在打擦边球,涉及色情、暴力等内容,这不利于移动游戏市场的稳健发展。为了维护移动游戏市场的秩序,促使行业健康发展,对移动游戏市场加强监管十分必要。”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对本报记者说。
近年来,手游市场发展迅速。《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游戏约750款,其中客户端游戏占11.2%,网页游戏占32.8%,电视游戏占6.3%,移动游戏占49.7%。
尽管移动游戏通过审批占比最大,但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移动游戏数量约为25000款以上,这意味着移动游戏中只有不到2%的游戏经过了正常审批的程序。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往收紧的方向靠拢,与目前手游市场的现状有关。与此同时,对手游市场的监管趋紧是趋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各种侵权、盗版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进一步明确,移动游戏出版管理与网络游戏一致,需前置审批。
沈哲彦认为,移动游戏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许多游戏刚研发出来就欲上线,大部分游戏企业甚至不想在报备审批上浪费时间。审批前置会推迟游戏的上线时间,不利于游戏获得较佳进入市场的时机,但这能够较大程度规避“打擦边球”的现象或者出现违法内容的游戏,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易观互动娱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总监薛永峰表示,将之前对移动游戏采取的后审改变为前置审核,是收紧移动游戏监管的信号,此举将进一步提高手游创业的门槛。
业内人士分析,《通知》有助于规范国内移动游戏市场。短期看,这对移动游戏行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前置审批需要20个工作日规定的休闲游戏类别 或80个工作日未在通知范围内的移动游戏 ,且游戏升级及更新资料片均需重新审批,可能会影响游戏上线进度。长期看,前置审批对盗版、侵权、涉不良内容的游戏起到控制,提升游戏作品的品质,有利于优质游戏内容和优秀的游戏公司的发展。
行业格局生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端游、页游巨头的纷纷入场,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在经历了2009年到2011年的探索期、2012年到2013年的启动期之后,从2014年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和端游、页游相比,移动游戏轻便、容易上手且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用户更容易养成在移动终端玩游戏的习惯。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为514.6亿元,同比增长87.2%;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55亿人次,同比增长27.1%;移动游戏获取新用户能力增强。
对于此次《通知》的出台,业界认为,《通知》从政策层面提高了手游的准入门槛,利好行业巨头,而中小运营团队将面临“生死劫”。以往端游时代的巨头如腾讯、网易、巨人网络、盛大等仍然在移动游戏市场占据先天优势,小的游戏公司将会更多依赖大公司。
沈哲彦认为,《通知》为优质游戏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加速行业优胜劣汰。《通知》出台后,许多中小移动游戏公司可能将被淘汰出局,“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在沈哲彦看来,未来几年,移动游戏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腾讯、网易、盛大等游戏巨头或形成寡头垄断,而许多中小公司或被淘汰出局,或被游戏巨头吞并。这种格局形成之后,我国移动游戏市场将逐渐进入成熟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运营团队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中,行业巨头的抱团合作已经开始,而且合作模式越来越成熟。
在业内人士看来,手游市场已经进入现代化集团军作战的时代,单靠传统竞争的方式将死路一条。
“由于政府对移动游戏的监管趋严,之前热衷于打擦边球的中小公司将受到较大影响。他们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游戏品质,达到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与大型游戏公司进行合作,提高竞争优势。”沈哲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