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在国内率先将高通量基因测序与高通量药敏检测技术体系相结合,在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实验显示,该技术体系提供的精准治疗方案为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能。
据经济参考报6月3日消息,据中科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刘青松介绍,目前我国癌症发生率正处于上升期。2015年,我国约有430万例癌症新发病例,281万例癌症死亡。与2012年统计数据相比,分别同比增长二成和三成。
传统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种癌症的治疗还是使用广普药物来治疗,个体针对性低,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面遇到了瓶颈。比如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平均有效率很低;药物毒副作用明显,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病人死亡;药物费用支出浪费巨大。
因此,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根据癌症的基因分子分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药物和用药剂量,是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现代医学研究努力的方向,被业界称为“精准医疗”。它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部分。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相关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建成了以精准诊断为特色的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体系,同时在国内率先自主开发了以精准用药为特色的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体系,从而真正具备了本土化自主二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本土化自主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本土化肿瘤治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三位一体的精准用药方案咨询指导能力。
通俗地说,基因测序提高了癌症预防和诊断的精准性,而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针对病人原代癌症细胞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就是为个体肿瘤患者筛选出“精准可用的药”。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专家实现了将两个技术体系结合,使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