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按去年总产量62143.5万吨来算,人均接近1000斤,可谓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然而近年来,我国粮食却又出现了“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升的情况,“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怪现象意味着什么?本来生产量就可养活我们自己,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进口量和库存量?说明我们粮食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市场需求的是低价质优的粮食,由此回溯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粮食在生产领域需要降成本,调结构,提高并优化品质,在流通领域还必须去库存。一句话,必须提高国产粮食与进口粮食的竞争力。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国产粮食的竞争力?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长期以来靠人力生产粮食和小而散的经营模式是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降低成本就得克服这个问题。一是规模化经营,二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具有最优越条件的还是在平原地区,以及一些浅丘、平坝地区,因为这里集中了中国主要的城镇和交通体系。
这实际上涉及到区域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这需要改变几个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不能因为我们当前粮食生产成本高就放弃种粮甚至压缩粮食生产,而是要在稳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产业;其次,不能因为粮食存在高库存就认为当前我们粮食产能过剩,实际上因为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当前的粮食产量绝对称不上过剩。我们在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守住粮根,努力地弥补粮食生产的短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把饭碗更牢地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