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与之前公立医院的采购价格比较,部分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价格降幅在50%以上,与周边国家(地区)趋同。
自去年6月1日开始,我国药价改革正式落地,除了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外,2015年10月,卫计委等16个部委(局)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此次首批谈判结果出炉,迈出了药价改革重要一步。
谈判模式升级
在国外药企对中国市场形成垄断的背景下,进口药贵、原研药价格高一直是国内患者最为头痛的事情,为破解这一困局,由卫计委牵头16个部门的国家“采购”方,启动了“国家药品价格谈判”。
去年6月1日,药品价格改革正式实施,对于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国家将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来形成价格。据了解,从去年10月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
事实上,早在这次国家层面进行药品价格谈判之前,多个省份已经在药品价格谈判方面试水。在各省进行试点谈判后,最终上升到国家谈判的层面。
资料显示,自2013年以来,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开始尝试对省级的高价药品进行谈判。2014年12月,浙江省将31种高价药品纳入该省大病保险特殊用药谈判范围。
5月20日,卫计委公布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替诺福韦酯和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种药品降价幅度分别达到67%、54%、55%。以埃克替尼为例,谈判之前的月均药品费用约12000元,谈判后的月均药品费用降至约5500元。
据卫生部人士介绍,通过药品价格谈判,这些药物将一步到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借此进入地方医保,与各地医保相衔接,实现销量放大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对于药企来说,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其真正的目的是达到‘以价换量’的效果,也是为了顺势进入基药目录,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布局。”一位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卫计委此前公布的消息中看到,当时国家药价谈判试点涉及3种疾病的5个药品,除此次公布的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外,还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厄洛替尼。
接受公开采访时,卫计委相关人士表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用药的国家谈判,一开始就制定了三选二的竞争规则,此次公布谈判结果的是价格更为优惠的两种药品;而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用药来那度胺的国家价格谈判仍在进行中,“谈判相关企业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谈判试点开局良好,成效显著,为建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积累了经验。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是一项体现国家意志和决心的惠民工程,有利于合理降低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的价格,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提高药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仍有巨大暴利空间
“虽然此次通过国家级的谈判,相关药品有了大幅度的降价,但在中国市场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如果想要一下子降下来,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一位谙熟外资药企运作模式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外资独家药和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一直高于其他国家,此次虽然调价,但其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利润也比较高。
某省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招标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卫计委规定此次国家谈判之后,不再参与全国各地组织的药价谈判,但这些也并非强制性的规定。而鉴于目前全国各地报销比例不同,这些药真正落地流入市场时,大部分医院还有一定的议价空间。
“如果在此次国家谈判的基础上,让这一些药企实现再度大幅度的降价,可能性不大。”上述人士对记者直言,而最终能降多少,这主要取决于医院对该药品的需求和谈判能力。
到底外资独家药和原研药利润空间有多大?再降多少才能真正成为市场最合理的价格?另一位长期关注外资独家药和原研药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如果按此次降价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外资独家原研药降价的幅度来看,上述3种药至少还有再度降价50%的空间。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市场被强制许可出现仿制药后,抗癌药“多吉美”在印度的价格降幅高达97%。
光大证券认为,具体降价幅度是外资原研药在平衡其全球价格体系之后的选择、并非“让利”中国患者。外资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最高价销售的历史将可能就此终结。
其实,专利药之所以能够在国家谈判的层面如此从容地降价,也是大势所趋,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多数药品专利已经到期,再加上国内仿制药的崛起,在内外受到发展困境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作出的顺水推舟的市场行为。
资料显示,葛兰素史克的替诺福韦酯在中国的专利到2017年到期,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在中国的专利到2016年到期;而国内仿制药即将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下降不可避免。
对此,光大证券分析认为,从市场推广角度看,外资专利药在中国的高昂售价整体降低对国产专利药的市场推广有利。
被迫腰斩的专利药和独家药,此次大幅度的降价是否真的能刺激其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