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culus被Facebook收购开始,人们对于VR(虚拟现实)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今年春节过后,VR的热度更是一路狂涨,尤其在谷歌等海外企业加码VR后,国内本土企业不甘落后地添加VR元素。无论是什么行业,只要能靠上VR概念,如旅游、电商、游戏、教育、娱乐、体育等公司,纷纷通过入股收购或自建团队等方式,试图分一杯羹。
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Gartner预测,2020年VR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高盛更预测2025年VR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美元,这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在VR概念持续火热的语境里,投资人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原来的O2O等领域转向。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第四季度有14例涉VR融资事件,总金额达到9亿元,超越前三季度的总和;今年一季度,总融资规模已超过8亿元,涉及VR概念的公司融资案例还在持续发生。
不过投资人高涨的投资热情仍然掩盖不住当前烧钱赚吆喝的事实。在已宣布进军VR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通过战略入股或收购方式,分别涉及内容平台、软件技术、硬件以及零配件等细分领域,如华谊兄弟投资暴风魔镜、京东方很早就参股了美国VR技术企业Meta公司等。但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却并未令人满意。实际上,即使是引领VR潮流的Oculus对Facebook的财报贡献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观察发现,从VR概念火热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布局VR并未给上市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不少投资VR硬件的上市公司都是负收益。由于目前国内产出的硬件设备水平有限,沉浸感不足而眩晕感强烈以及价格高等问题,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除了战略入股或收购外,还有不少自建技术团队的上市公司及创业公司。但无论是索尼类的成熟公司还是创业型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坦言“做VR真的不赚钱”。VR内容平台投资人也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VR赚钱还是“很遥远的事”。
由此可见,虽然VR发展表面上风风光光热火朝天,但深究其细节不难发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应该理性布局VR领域,不能一哄而上,导致VR无法与自身业务产生协同,不但没有创造收益,还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