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观点分析>  正文

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6-04-21 14:16:55  来源:腾讯财经

  自2014年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不断的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按照他们的说法:十四年前,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五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中国早在2014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世界经济的版图因为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的交接而改变。

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不同于以往听到中国经济排名提升后的激动和炒作,时下的中国对于诸如此类戴给中国的高帽更多了一份理性和警惕。笔者关注看到,对于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消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微博等新兴媒体,都几乎以调侃的心态对待。特别是,我们注意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排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可以消除各种人为操纵汇率的情况,但这种完全按照购买力计算汇率的办法,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汇率的变化除了购买力,还要受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汇率时,如何选择代表性的物品构成“一篮子物品”迄今是一个难题。

  所以,现实中很少有国家真的用购买力平价来作为调整汇率的标准。从中美两国的真实物价看,事实上,中国很多真实物价按照英国《经济学人》的巨无霸指数计算,人民币的购买力绝非低估,而是被高估了。所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只能一笑而过了。我们相信中国的GDP总量有一天一定会超过美国,但那是实实在在的超越,而不是靠计算规则的改变。

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即使承认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中国超越美国的结果,中国经济的真实实力不要说距离美国,就是距离我们已经超越的日本、德国、英国等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中国经济就总量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超越的奇迹,在很多领域,中国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

  → 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保留这个地位超过100年的时间;

  → 2012年,中国成为第一专利申请大国;

  → 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这只是货币的正面,货币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诸如此类“第一”背后,中国面临的尴尬。

  中国的GDP总量尽管已经是全球第二,占全球的比重刚超过10%,但中国的能源消费却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2012年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消耗的资源,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未来30年,这种资源耗竭性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世界而言,都将是很难再承受的。同时,2013年,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全球2013年碳排放量达到361亿吨左右。其中,中国排放二氧化碳100亿吨,美国52亿吨,欧盟28国35亿吨,中国的碳排放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占世界总排放量的近3成。

  这意味着,中国发展经济付出的能源或者环境代价远高于欧美。而且,如果用人均GDP这个更能衡量一个国家幸福生活的标准看,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金,尽管这已经是差不多30倍于1980年的数字了,但跟美国的人均51200美元比,还差得很远,即使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美国这个数字最乐观的估计也应该到2049年之后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所谓的购买力平价忽悠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实在令人捧腹。

  而且,以上只是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考虑其他方面的经济软实力,中美之间的差距也许更大:在科技领域,全球前沿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差不多一半属于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超过一半授予了美国人。在创新领域,中国目前仍然属于追赶型阶段,除个别领域,中国在绝大多数创新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第一梯队,也落后于英国、以色列、韩国等第二梯队。从科技研发投入的强度看,中国尽管近几年来投入强度逐渐增强,并且在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1.84%,但与美国的3.07%相比,仅相当于美国的60%,研发经费支出数量规模也只有美国的23%。并且,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也低于日本的3.26%,德国的2.82%,瑞典的3.40%,芬兰的3.88%和丹麦的3.02%。也低于韩国的3.74%,中国台北的2.90%和新加坡的2.09%。全国研发人员年平均经费分别只有美国的12%,韩国的17%和日本的10%。

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也就是说,就科技、文化等影响经济未来竞争力的软实力而言,中美两国的鸿沟是很难在短期内逾越的,对此没有清醒地认识,而只陶醉于GDP“大数据”,认为全球经济第一的权杖真的已经实现交接,太傻太天真。

  即使作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的很多领域,中国在核心技术和原创能力方面极为残缺,中国可能是二战以来经济规模成为第二之后,产业竞争力最弱的经济大国,也是经济规模到了第二之后,几乎没有几个国际品牌的经济大国。我们几乎在90%以上的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其他国家,而不仅仅生产不出来圆珠笔头。

  当然,没有GDP“大数据”方面的进步,人均GDP等更能反应经济实力和进步的小数据的进步就是无源之水。但是,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对于中国而言,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和与美国真正的差距,关注中国在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竞争力,在新的科技革命面前的应对方略,关注中国在制度方面的巨大的差距。韬光养晦,不过早戴上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第一”的帽子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

  如果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再反复,中国在体制机制方面循序渐进,那么,到2049年,中国真正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之后,那个时候的第一才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记住: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从来都是看人均,而不是GDP总量。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总量远高于日本,中国败于日本;鸦片战争,中国的经济总量也高于英国,中国败于英国。对于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