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一带一路”:全面优化我国发展战略环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5/2015 21:34: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针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挑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动沿海内陆开放,致力于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多领域合作交流,促进共同繁荣进步而实施的一项全局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共识和支持响应,这是因为,它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与沿线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诉求高度契合,与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生动体现。“一带一路”战略既符合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利益高度契合,对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意义重大。同时,对我国营造更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刻背景和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但发展与变革、冲突与危机、竞争与合作交织并存。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调整变革之中,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突破,对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地理将产生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将发生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深刻的变化,大国之间围绕地缘政治、经贸秩序、国际规则制定等的角逐日趋激烈,海洋、太空、网络、极地等新兴战略领域日渐成为竞争热点,全球治理格局深度调整,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安全等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趋于强化。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自身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调整的关键力量,全球发展的中国因素越来越举足轻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新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传统需求拉动力减弱,投资、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住宅、基础设施、制造业需求增速大幅放缓,新的消费热点仍在培育之中。传统要素供给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红利效应减弱,投资边际收益下降,技术进步速度减慢。与此同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房地产、产能过剩、金融信贷、地方债务等风险不断累积,必须审慎应对。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区域二元分割,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挑战。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生态系统退化,雾霾频发、水、土壤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低效粗放利用的局面仍未改观。

  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全局,着眼未来,统筹内外,系统谋划,着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外环境,着力拓展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要素空间,着力提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着力加强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深刻背景,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统筹陆海开放、协调东西开放,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人文、科技、生态等多领域合作交流的形象概括,是对2100多年来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在新形势下中国与沿线各国共同倡导和提供的一项重要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在促进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构建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强维护和平发展的战略能力;有助于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增强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管理开放型经济的能力;有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加强生态环保的国际协调协作,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助于参与全球公共产品提供,增强全球治理格局能力。

  “一带一路”推动全面优化我国发展战略环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拓展战略机遇期、谋划发展新格局,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关键,对于我国优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利于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重点和热点地区,我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然而,客观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旋律,现阶段亚太地区爆发大规模对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体,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经济互补性强,利益交集点多面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愿望都十分迫切。因此,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释放沿线各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在交流合作中构建命运共同体,进而拴牢利益纽带,深化战略互信,形成和平、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

  二是有利于构建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经济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优化需求结构、拓展需求空间,促进内外需、进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2014年,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3.4%、6.1%和0.4%,增速继续放缓。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规模已接近平衡。适应新形势,必须持续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同时,应改善投资环境,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关系,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在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从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拓展了我国发展空间,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三是有利于形成高效协同的区域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全局。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已有明显优化,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质量差异较大,区域同质化竞争、产业同构化严峻,部分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已近极限,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不断深化向东开放,加快扩大向西开放,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全方位主动开放格局,把内陆地区邻近“一带一路”国家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是对我国现有区域经济格局的总体优化和战略提升,将有助于构建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四是有利于打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不同国家、文明、民族、个体之间深入的沟通交流,对于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增进相互理解信任、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摩擦系数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曾有过辉煌灿烂的交流历史,近现代以来,亚欧大陆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对立屡见不鲜。“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秉持古老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精神,赋予其平等、包容、互鉴的时代内涵,通过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旅游、学术、医疗、科技、媒体等合作,努力实现民心相通,巩固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努力促进中华文化与各国优秀文化的互学互鉴,不断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为我国发展构建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五是有利于维护绿色永续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地方都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有助于推动沿线国家把加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提上议事日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多领域的生态环保科研活动,加强海上合作,推广节水农业,妥善处理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几点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顺利推进现代化、成功迈入高收入社会具有全局意义。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议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把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东中西部十几个省份,各具特色、各有比较优势。其中,东部沿海省份应积极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分工、更高层次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形成引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对于众多西部省份,一方面应发挥区位优势,为我国企业深化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应苦练内功,着力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应特别避免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简单重复“招商引资”,铺摊子、上项目的老路,而忽视了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的战略意图,从而贻误战机、贻害无穷。

  二是科学评估、有效防范投资风险。“一带一路”战略规模宏大、涉及面广、牵涉复杂的战略利益,推进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例如,一些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大国竞争激烈,将对大规模对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带来潜在风险;一些地区投资环境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足,对企业投资、资金、人员往来带来较大不便;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缺陷,具有风险隐患。同时,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仍在完善之中,对外投资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信息渠道、人才储备、应急管理能力都有待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加快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在稳妥、审慎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扩大对外投资。

  三是全方位深入推进人文交流。把深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提高到事关“一带一路”战略成败关键的位置。可考虑在“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下,制定实施人文交流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已有各类人文交流渠道,系统规划、形成合力。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上中外人文交流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增进对中国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应创新合作方式,注重发挥地方和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应用,考虑设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专项基金,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