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目路乌镇路设置全市第一个“综合待行区”之后,闸北交警又在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共和新路临汾路路口)设置了综合待行区,并增设了一块LED信号屏。这块显示屏通过6盏“直行、左转、右转”LED灯的变化,引导6根车道的车辆进入待行区,快速通过路口。自动化的LED信号灯固定了综合待行区的形制,还“解放”了在匝道上指挥车辆的3名交警。
记者昨天从市交警总队获悉,目前全市共750余个路口设置了左转待行区、直行待行区或综合待行区。作为缓解拥堵的办法,综合待行区有望在全市推广。
横向扩容成本高纵向空间开新路
在中山北路,记者所搭乘的蓝色联盟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停下汽车:“你要走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以前有乘客主动要求绕行2公里避让拥堵,从共江路下匝道下高架。”
张师傅十年前入行,那时南北高架北段(共和新路高架)尚未建成。“临汾路很堵。它在闸北、宝山、虹口三区交界,过境车辆多;而且临汾路只有3根车道,与其交叉的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所连接的共和新路却有6根车道,高架下匝道车流明显大于临汾路地面车流。”
上海的地面道路路口多考虑平面交叉设计,往往欠缺“立体思维”,忽略与高架主干道的接榫。这种矛盾不仅引起拥堵,而且成为事故隐患。
闸北区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一直想要解决临汾路下匝道的拥堵难题。此前,在天目路乌镇路综合待行区,他已经取得成功经验。他告诉记者,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道路横向空间拓宽已达极限,且成本巨大―――如果新建一条3.3米的车道,单单移动一根电线杆的花费就超过10万元。综合待行区这一设计思路从挖掘道路纵向空间而来,停车线前后的空间也可以被利用起来。
通行时间成倍减“二代待行区”释警力
今年6月,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共和新路临汾路路口)成为闸北区第2个综合待行区。与“第一代”不同的是,这里不是由交警指挥,而是由6盏LED灯指挥6根可变车道。
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设置综合待行区的第一个要点是“车道可变”。在16时以后晚高峰时段,1#、5#为直行车道,2#、3#、4#为“可变待行车道”,6#为右转车道。在LED信号灯的不同相位中,最多可以出现5个直行车道或3个左转弯车道。通行速度成倍增加。
巴士五汽公司46路公交车驾驶员孙嘉根每天从汶水路出发,经过临汾路下匝道到达岭南路,其间3公里路程。以前,光堵车就要25分钟,现在通行只需7分钟。孙嘉根心情愉悦:“乘客说,以前下班19时后到家,现在能够在上视新闻前吃晚饭。乘客高兴,我也高兴。”
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综合待行区的第二个要点是“LED自动控制”。王登海介绍:“闸北交警支队五中队曾经从26名警员中抽调3人,不分平、高峰,全天在匝道上指挥。现在这些警力被解放出来。”
车道对称留门槛驾驶习惯需改变
虽然全市已有750余个路口设置了左转、直行或综合待行区,但LED信号灯控制的综合待行区的推广,还面临2道难题。
第一道难题是“车道对称原则”。进入路口的车道容量应该与下一路段车道容量大体持平。在设置南北高架临汾路下匝道综合待行区的过程中,闸北交警五中队5次修改设计方案,20余次作现场勘查调整―――由于临汾路西向东方向只有2根车道,因此最终将可变车道中左转弯车道的上限设置为3根,“车道再多,临汾路就消化不了。”
第二道难题是司机驾驶习惯。大部分司机进入路口时习惯看地面变道标识,但LED信号灯却“高高在上”。公交车司机孙嘉根说:“我在待行区停车线前停下,有些乘客看不到标识,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停车?”为此,闸北交警在过渡期仍然派1名交警守候匝道口,吹哨引导车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