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交通运输>  正文

广西“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思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2/2010 05:32:18   来源:中国交通运输经济信息网

  “十二五”是我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实现自治区党委“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战略决策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推进交通优先发展、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机遇期。“十二五”我区将紧抓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交通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持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

  (一)全力以赴推进出海出省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建设防城至东兴、六寨至河池、岑溪至水汶、南宁外环、钦州至崇左、玉林至铁山港、六景至钦州港等高速公路,其中广西境内所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将全部建成。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南宁为中心,通达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港口的2小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圈;构筑南宁连接全区14个地级市的4小时交通圈,86%以上县城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打造一日省际交通圈,实现南宁至邻省省会、邻国首都当日到达;重要的港口、空港、国家一类口岸、4A级以上旅游景区通高速公路;与周边国家及各省建成 18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000公里。

  (二)加快路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和通达深度;在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化建设;加快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二类以上口岸和自治区规划的出省、出边公路通道全部建成二级以上公路。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优先考虑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以及危桥改造和桥梁建设,同时结合国家和省(区、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整县推进等支持政策,以及对农业产业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特殊支持政策等,适时启动部分乡与乡之间联网公路、自然村通公路和乡村道连通工程、老旧县乡油路改造工程以及通农林场总场、分场(连队)道路的建设。

  加快物流设施和运输站场建设。围绕南宁、柳州等七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重点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站场、集装箱中转站、现代物流园区(中心)、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站场及信息服务系统。开展综合客运枢纽站场试点建设,实现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与公路客运的零距离换乘和高效有机衔接,鼓励货运枢纽向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站与便民候车亭建设。到2015年,全区公路运输站场达到能力、功能、布局等有效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形成以国家级枢纽站为龙头,县级枢纽为节点,农村站点为基础的公路运输站场体系。

  经过5年的建设,预计到2015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1.5万公里,基本建成以出海出边出省快速运输通道为骨架,路网完善配套,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并与港口、铁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我区在全国交通网络中通向东盟的枢纽地位初步确立。

  (三)加快沿海基础设施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建设,充分发挥港口保税物流带动作用,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对以矿石、集装箱、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需求;加快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预计到2015年,广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广西北部湾港将建设成为服务西南、华南和中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掀起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高潮。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等市的内河水运主通道,支持其它支线航道建设,形成以西江水运干线和右江、红水河、柳黔江水运通道为主骨架,干支畅通、江海直达,设施较为完善的内河航道网。推进枢纽船闸建设,着力解决碍航设施以及加快提高船闸通过效率和通过能力,全面提升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区内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基本形成以贵港、梧州、南宁主要港口为枢纽,百色、来宾、柳州、崇左等地区性港口为重要补充,其它一般港口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的内河港口体系。

  (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路水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统筹发展。“十二五”期间,将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加强和改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规划编制。注重将公路系统与港口、铁路场站、公路货运场站、机场和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各种交通设施的相互衔接或整合,促进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服务的有机结合,使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提高各种运输方式整体的服务效率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