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中国银联与中国快递协会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军快递支付市场,意欲在网购线下支付领域分一杯羹。据悉,银联此次发布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多流合一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供应链各环节商家和企业提供支付管理、账务管理、资金清算管理以及供应链信息协同等综合服务。据称银联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试点阶段已有556家入网电商、120家入网物流试用,日均交易金额1000万元。
早在2012年的3月,支付宝就宣布启动“物流POS战略”,该战略包括物流POS支付方案和电商物流支付体系的投资。前者意在通过推出实现POS刷卡、签收的一体应用解决电商线下货到付款的瓶颈,同时也希望通过引入整合刷卡与货单信息管理功能的支付宝POS终端设备来实现电商COD资金与物流信息的实时匹配。后者则更注重推动电商COD支付体系升级,提升用户支付体验。除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外,在未来三年内,支付宝还面向电商线下支付大手笔投资5亿元,扶持电商COD支付体系发展。
宅急送也不示弱。日前,宅急送看准了网购货到付款的发展趋势,全面升级快钱POS,加速COD业务的扩展。据报道,早在2011年宅急送就与快钱合作,在全国投入万台POS机终端,目前已完成对其中3000台的升级,实现单台POS满足多商户收款,收款资金自动清分结算,后台时时分账,逐步向城市纵深推进。同时,宅急送借助快钱的COD解决方案,他们的合作既有了快钱专业的COD解决方案,又有了信息化金融服务帮助宅急送实现了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的匹配,加速了资金归集,提升了资金效率。
继宅急送与快钱结成联盟、支付宝启动物流之后,巨头银联的介入,预示着货到付款、先体验再付款等新的网络购物体验正成为趋势,网购的支付端正从传统的线上向线下蔓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2.47亿人,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预计2013年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3.1亿人。
但是,随着网购人数的增多,各种支付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少年龄较大的消费群体不能接受网上交易涉及的大金额支出,固定思维中所谓的“汇款”或“网上交易”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太安全,继而不能接受。而随着网购业的发展,又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额订单货到付款,电视购物中为了宣传产品也采用了先体验再付款等新的购物体验,网购的支付端在从传统的线上逐渐向线下蔓延。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能将支付手段最简单化,即“最好就像平时买东西一样”,“看得见”的付款方式更容易受到欢迎。
另外,货到付款是推动近些年B2C市场交易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资料显示,网购B2C企业中,京东、当当、卓越等独立B2C商城,货到付款的比例多在一半以上,有些达到70%左右。抓住电商线下支付的发展契机,去年支付宝已开始进军COD支付领域,最近银联与快递公司合作,将创新服务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网购市场的品质提升和资源整合。
很显然,在当前电商支付线上线下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在线支付企业已切入线下支付业务,拓展电商线下支付领域已成必然。三大支付大佬大手笔进入线下支付市场,可以预见,线下市场已然成为众多支付企业争夺的新领域。同时,他们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支付宝的物流POS方案,刷卡收银、取件和签收录入等功能,配送员都可以通过一个支付宝POS终端完成,而且刷卡收单后,还可以实现资金快速转账到电商和物流商的支付宝账户,旨在用方便简单的方式让用户接受。宅急送则与人保、泰康、阳光等险企建立合作,并且与湖南卫视快乐购、淘宝、电商梦芭莎、唯品会 、麦包包等合作。其电视购物的妥投率达到90%以上,网购业务的妥投率超过95%,这样为用户提供一种高保障,并且实现货到付款业务“零现金”收款的快递企业,用户更容易对其产生信任感,有了保险的后盾,在安全方面也容易让人接受。
而银联因为使用的人多,使用范围广,不用开通网银等复杂的办理流程即可支付。同时,货到付款时无需提前向第三方账户划款,交易资金在个人银行账户内冻结,由银行完成预授权担保,避免了用户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另外,中国银联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并已有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涵盖了国内和一些外资银行。最重要是,银联品牌影响力强大,用户的使用门槛比较低,因此,用户使用范围更广泛用起来也更便捷。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