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是彩虹——“6·21”洪灾周年之际重返唱凯见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9/2011 18:41:00
来源:抚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1-6-20
2010年6月21日傍晚,抚河有纪录以来最大流量的特大洪水将临川区唱凯堤冲决,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让人难忘;然而,更让灾区群众铭记的是,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市委、市政府及临川区委、区政府带领灾区群众奋发努力,共克时艰,最终夺取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在唱凯堤决口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唱凯堤决口灾区,稻田里,长势喜人的稻谷舞动着绿色,一排排簇新的房舍立起,挂在灾区群众脸上的是幸福笑容,他们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抒写开创美好新生活的华丽篇章。
大堤牢靠 下再大的雨也能睡安稳觉
6月14日,记者来到临川区唱凯镇低洲村张家村小组。村口眺望,两三百米远处便是刚竣工的唱凯大堤,这条曾让周边群众心悬一线的围堤,如今犹如钢铁长城,守护着堤内10余万亩良田和30万群众的安全。
张家村有千余人,去年唱凯堤决口,作为距决口最近的村子,张家村备受瞩目。低洲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昌告诉记者,去年那场洪灾使张家村最先被淹,由于距离大堤较近,每年汛期一下雨他就十分担心,村民们十分期盼能有座坚固大堤。
去年7月,在取得堵口关键性胜利后,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重要部署——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唱凯堤、中洲堤除险加固工程,确保2011年主汛期前完工。
张家村官金娥老人今年82岁,身体十分硬朗,她的家就在村口处,站在楼上就能看到唱凯大堤。记者去采访的那天,她正在家门口与邻居闲坐,此时天色阴沉,云层很厚,似乎要下大雨。记者问老人下大雨怕不怕,老人朝着唱凯大堤的方向指了指,高兴地说,新修的唱凯大堤很牢靠,现在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能睡个安稳觉。
村里来了工作组
沿着一条绿树掩映的水泥路,记者来到唱凯镇官洲村。走在村中,村容整洁,新房随处可见,村民们安居乐业,而一年前却不是这样子。
官洲村有559户、2168人,去年的洪灾使全村所有房屋、农田被淹,大水退后,村里到处是垃圾、淤泥,灾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何洋苟告诉记者,那些天村干部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由于灾情太重,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让村干部们力不从心。就在最需帮助的时候,由市广播电视大学、临川区质监局、临川区森林公安局组成的灾后重建工作组来到村里,20多名市、区干部与村干部一道展开危房登记、清扫卫生、防疫消杀、修复水毁水利设施、农田翻耕、抢插二晚……时间长了,工作组的同志与村民们处得如同家人一样亲。
像这样的灾后重建工作组当时全市共有56个,由市、区1300余名干部组成,他们深入唱凯决口灾区,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市、区教育局驻东湖村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里增设提灌设备,扩大二晚栽插面积。市公路局组织近百名机关干部,深入挂点村罗湖镇兰头村结对帮扶,组织干职工帮助村里修好了一条2公里长的入村河堤道路。
随着二晚收割结束,去年年底,56个工作组陆续撤出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组的同志撤出后,“三包为民”工作组的同志又驻了进来,他们一如既往,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把党员干部亲民爱民的形象留在了灾区群众心中。
今年又是丰收年
在罗针镇丁湖村,今年63岁的胡任生正忙着二晚育秧,在他家的稻田里,绿波荡漾,早稻长势喜人,老胡笑着说,今年肯定又是丰收年。提起灾后重建政府对自己的帮助,老胡充满感激,去年政府不但免费提供种子,还帮他翻耕土地,去年他家每亩地收了500公斤稻,除去口粮,赚了1万多元。
在去年的那场洪灾中,丁湖村2000多亩早稻绝收,损失惨重。大水退后,村党支部书记徐火根带领村民争分夺秒进行重建,及时对水毁水渠进行了修复、清淤,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示范区、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点,去年该村二晚亩产达500余公斤,较上年增长50公斤。同时,村党支部还带领群众开展沙化田治理,采取人力与机械相结合的办法,移沙填土。如今,村里近百亩改造后的沙化田有的重新种上了水稻,有的种植了花生、芝麻、红薯等旱作物。
丁湖村只是唱凯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唱凯堤决口致使唱凯等4个重灾乡镇早稻全部绝收,为抢播二晚,省农业厅紧急调度12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支援灾区开展机械翻耕作业,确保了重灾乡镇10余万亩绝收稻田在当年7月15日前全部翻耕完毕;同时,通过实行“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异地育秧、村组集中连片育秧、工厂化育秧等方式完成秧田播种。洪水退后,临川连续出现高温异常天气,为确保二晚育秧和大田翻耕用水,临川区投入145万元,组织专门施工队伍,紧急调集挖掘机、推土机和运输车350多辆(次),对金临渠等主灌渠道昼夜不停进行抢修。经过7天抢修,完成土石方8.2万方,修复渠道8166米,实现在当年7月11日前全面修复通水,确保了二晚及时插栽。2010年临川区粮食总产达31.3万吨,同比增长2万吨,创造了重灾区变丰产区的奇迹。
走出灾后阴影 谋划新蓝图
在罗针镇老郭村,路边一排连体新房吸引着记者的目光——这里住着10户低保户,他们的房子在去年的那场洪灾中损毁了,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仍没能力建新房,为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能有房住,镇里决定由村委会代建,免费提供给他们住。像这样的连体房在罗针镇共有两栋,另外一栋在新郭村,两栋连体房是去年8月动工的,当年年底便投入了使用,建房所需的50余万元资金是镇里多方筹集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连体房竣工的那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门前都竖起了象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竹竿,上面系着红绸带,十分喜庆。考虑到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镇里还拿出5万元为连体房的每户家庭添置了床、柜子、被子、电视机等,令困难群众十分感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让灾区群众有房住、住好房,是各级党委、政府为之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在建房过程中,各乡镇在及时足额下发洪灾倒房重建资金的同时,对一些建房资金不足的群众还帮助其申请小额贷款,并在政策上向其倾斜,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住进新房,目前,唱凯灾区洪灾倒房户全部搬进了新房。
今年春节前夕记者曾来到位于罗针镇的富鑫实业有限公司采访,洪灾中,公司养鸡场全部被淹,损失近300万元,大水退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加快发展养殖业,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灾前水平,公司负责人邓卫兵给记者留下很深印象。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该公司,获得了意外惊喜,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筹划建设一个包括占地400亩的养殖鸡场、1000亩水面的水产养殖场在内的综合养殖基地,总投入达800万元,目前一期已投入200余万元。
邓卫兵向记者描绘着公司发展的蓝图,从他坚强、自信的谈吐中能感受到灾区群众已从洪灾的影响中走出,他们不再仅仅满足把水毁的房子建起来,把水毁的稻田种起来,把水毁的损失补回来,而是在谋划更加美好的未来。
福金 明亮 晋辉 本报记者 胡新平